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面对浩瀚灿烂的中国传统文化,党报副刊如何做好坚守与引导,践行应有的文化担当,我们《太原晚报》副刊做了大量文章。
一、以“我们的节日”为契机,坚守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节日最能体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每逢传统节日,《太原晚报》副刊都要策划“我们的节日”专题版面,挖掘传统文化蕴藏的丰富内涵。
每年春节前,我们都要约请太原市楹联专家创作当年的春联,一是传承春联文化,二是营造节日气氛,三是为读者写春联提供借鉴。如2018年2月4日,戊戌春节前,我们做了一版《戊戌春联——红梅点墨铺陈来日春,瑞雪飞诗预兆丰年景》。2019年1月20日,己亥春节前,我们春联版的内容是《己亥春联——万里春潮融八方锦绣,九天晓日流五色云霞》,版式设计成贴春联的样子,既有横批又有上下联,喜庆红火,体现了春节的欢庆气氛。
为了多角度展示春联文化魅力,有一年春节,我们还约请8位知名作家,每人自拟一副春联,并就该春联里包含的故事和情感作文,一并刊出,读者品联赏文,对春联文化会有更多理解和感受。
中秋节我们做过多种主题,印象深刻的有《中秋望月全唐诗》主题。唐朝诗人王建在《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道:“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中秋思亲,渴望团圆,在唐代已是节俗。此后,中秋节所蕴含的团圆内涵,由于现实生活中别离的普遍而越发浓厚,宋以后,中秋节逐渐成为中国传统节日中最具团圆意味的一个节日。读唐诗,念中秋,盼团圆,这样的副刊版面,把浓浓的中秋文化内涵带给了读者。
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七夕节、重阳节,几年来,每逢“我们的节日”,《太原晚报》副刊都要策划不同形式的主题,把节日传统文化文章做足做好。
二、多角度梳理解析,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
中华传统文化从古至今不断丰富发展,绵延数千年,其内涵如浩瀚星空,留给后人无尽遐思。作为党报副刊,经常性多角度梳理解析传统文化,对传统文化追根溯源,是读者所需,也是责任所在。
2018年4月1日清明节前,我们刊登专题《应时·感恩·追远——清明节的传统文化内涵》。在传承至今的民俗节日中,唯有清明兼“节气”与“节日”双重内涵。在和煦的春风中,天地明净,空气清新,万物显出勃勃生机,“清明”节气由此得名。作为节日的清明节出现于唐代,以其丰富的习俗活动和深厚的文化内涵,越千年而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据专家考证,清明节的习俗主要有祭祖、踏青、插柳、荡秋千、放风筝等,与农事有关的有祀蚕神、轧蚕花、饭牛等。这些活动蕴涵着中国人对于生命本身以及生命个体与外在的自然、社会、民族、家族、家庭之关系的基本看法和态度。这次专题,我们从应时精神、感恩情怀、生命意识三部分来做。从古到今、从表到里、图文并茂的副刊版面,既给读者带来了知识信息和美的享受,又有无尽的思索蕴涵其中,得到了读者好评,取得了很好的社会宣传效果。
筷子是中国独特的进食工具,中国人使用它的历史至少持续了3000年。先秦时代,筷子被称为“梜”(jiā),汉代时已称“箸”,到了明代才开始被称“筷”。2018年11月29日,我们做了《古有箸梜今有筷》专题,聚焦一日三餐都离不开的筷子。我们再一次感到,中国传统文化十分厚重,一事一物中,原来大有学问。
俗话说:“碗中天地宽,面里扭乾坤。”2018年12月17日,我们刊登了《面条里的乾坤》主题。通过梳理,我们知道了小麦最早诞生于90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的农耕文明。在它诞生后的6500年,小麦种植技术连同制面技术开始从中东地区传到地中海,穿越巴尔干半岛和阿尔卑斯山,向东经过中亚来到中国。因此,这条以长安为起点,途经甘肃、新疆、中亚、西亚,乃至地中海各国的“丝绸之路”又被叫作“面条之路”。
每一次对传统文化的追溯,对于编辑和读者来说,都是向中华文明潜心学习的过程,受益匪浅。
三、适应新时代需求,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这就要求党报副刊,在宣传传统文化时,要适应新时代需求,让传统文化焕发出新的活力。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宝库中的精华,近年来涌现出如《中国诗词大会》这样宣传和传承古典诗词的电视节目,掀起了全民学习诗歌的高潮。2018年3月9日,我们收集了一个版的古诗词,标题是《趣味古诗词知识试题——邀你答题,挑战自己》,用填空、猜出处、飞花令等形式,吸引读者参与,在报纸上也办起“诗歌大会”,读者非常喜欢。
随着古诗词学习的升温,人们对传统的吟诵法产生了好奇和疑问,2018年1月11日,我们做了一期《吟诵是中国式读书法》,让专家来解答,汉语古诗文要用吟诵来表达,它不仅仅是诵读方式,还是创作方式、教育方式、修身方式、养生方式,是汉文化的意义承载方式和传承方式,是中国式读书法,是一个自成体系的文化系统。对于今天来说,同样具有美学价值和适用价值。
信息化时代,深层次思考似乎少了。为了引导现代人思考“热爱生命,热爱生活”,有一年清明节前我们做了《他们的墓志铭,告诉我们该怎样生活》专题。名人的墓志铭告诉我们,“生活,在诗意和远方之中”“人生,在富贵和名利之外”“思想,在光华与不朽之上”。类似专题还有《临终前,那些爱的嘱托》,介绍思考生死问题的好书,引导读者领悟,在死亡面前,爱似乎有了新的延展,珍惜眼下,好好生活。
重阳节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围绕祈福长寿、趋吉避邪、登高望远等美好企盼,形成了重阳文化。针对老年社会的到来,我们做过一期《黄花红叶守重阳》专题,既有名家妙笔抒写重阳情怀,又有学者对重阳节气蕴含的盛衰哲理的文化解读,给读者带去启迪。
2016年春到2017年春,《太原晚报》副刊做了24期“跟着节气过日子”专题。曾经,二十四节气是农事活动的依据。如今,我们需要的是,老祖宗的智慧教我们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唤起我们对生命本身的体悟,对生活诗意的启示,让我们的精神更为丰富辽阔。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薪火相传的宝贵财富,是我们这个民族的血脉和脊梁,党报副刊要与时代同频共振,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汲取能量,大力弘扬,满足人们较高层次的审美需求,打造激励人们不断前行的精神产品,我们责无旁贷。
作者:太原晚报社 申毅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