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

采访的迷茫与抉择

  同样的新闻采访,为什么记者写出来的稿件有的生动活泼、极有情致、吸引眼球,有的却味同嚼腊、平淡无奇、乏善可陈。回答这个问题,大家的答案可能比较多样,也相信不少人对此进行过探讨和思索。但我仅想从采访的技巧这个新闻创作的第一步,也是新闻创作的基本功这个角度来分析一下。
  新闻一度不招人待见,有个主要原因就是雷同化情况严重,缺少特色。记者采访不深入、不系统,在迷茫中,无论如何是写不出有魅力的报道。
  加上近年来,纸质媒体受新媒介冲击,生存受到极大影响,一些老记者不得已挥挥衣袖转投其他行业,而那些新入行的记者由于专业素养不够,阅历不丰富,很难写出有深度、有温度的好稿子。特别是在互联网之下,现实情况又不是那样尽如人意。有些记者忽略了到现场亲自采访环节,甚至偷懒依靠通稿写新闻,依靠百度查阅填补资料,纯粹为写而写,以致新闻缺少灵魂,价值难以体现,毫无生动可言。
  眼下,大数据、智能化浪潮不断刷新着传媒形态,加快媒体融合发展步伐成了传统主流媒体应对时代需求遵循的根本,传播形式也由单一态势转向多能方向,意在提升新闻信息互动式、创新式的服务体验。但仅此就可以了吗?不行。我以为,所有媒体的生存核心,依然是新闻,是新闻的价值。现在的媒体融合“融”到最终强调的还是新闻,而要写出可读性强的漂亮新闻,记者的第一技能——采访,必不能缺。
  先说第一条,勤跑腿,到现场。简单地理解,采访就是跑腿。行内人其实知道,好新闻都是跑出来的。记者到了现场才能捕捉住新闻的精彩画面,惟有如此,才能感受到现场的动态变化,对细节进行精准描绘,传神地表述新闻。采访内容是否丰富,很大部分取决于采访活动是否扎实。试想,不到现场,不挖掘背景,记者的采访内容会有多单薄。当然,有些记者即使去了现场也是蜻蜓点水,走过场,同样是不行的。在现场,如果能引用人物的说话、人物的肢体语言和表情,加强现场感的描述,报道的感染力肯定比干扁枯涩的语言要来得鲜活。
  再说第二条,建立与采访对象的融洽关系。为了采访到事实真相,找到具有话语权的合适的采访对象是最重要的环节。关键部门关键人物的发话对事件真相有着举足轻重的话语权。根据报道内容,记者确定的被采访对象有可能对记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所以,与初次见面的采访对象达成和谐相处的交谈氛围至关重要,这可能影响到记者在采访中获得信息的多寡。
  通常,有经验而又谨慎的记者,非常重视在采访中与被采访对象接触的第一次。在讲话交流时,注意礼貌用语,该称对方职务时,便以职务称呼,尽量想办法让对方放松,表现出对他谈论的问题饶有兴趣的样子,使之更愿意打开心房充分交谈。
  第三条,要学会提问题,提有效有趣的问题。除突发新闻外,大多数采访在采访之前是可以做准备工作的。比如,要提前了解采访的人或事的相关情况,以便采访对方时能从容地介入谈话,营造出良好的谈话氛围。所以,记者除了耐心听,提问必不可少。
  一般情况下,被采访对象主要有这两种类型:有的话少,难得说两句,连贯讲述一件事都明显不顺畅;有的则犹如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对于后者,记者要学会在感兴趣的话题处,马上提出自己的问题。而对于前者,记者就要想办法激发对方的讲话兴趣了。要想让对方口吐真言,轻松交流,记者不妨有意识地讲讲自己在采访其他类似情况下的窘境,以此激发对方的讲话兴致,然后一古脑全倒出来。这种方法通常行之有效。毕竟人心相通,当记者有兴趣关注对方所讲的话题时,对方多半也会愿意与记者交流。
  不记得是哪位新闻前辈说过这么一句:成功的采访多半取决于提出恰当的问题。“您的感想是什么?”当记者的问题都是这么千篇一律、平乏而无趣时,相信从对方口里也得不到什么生动而丰富的回答。出现这种情况,多数是采访准备不足。
  有件事令我汗颜至今。一次,我意外得到一个采访机会,对方竟是著名哲学家、历史学家任继愈。由于缺乏案头准备工作,整个采访全程未提出什么有质量的问题,如同幼小毕业生,简直无地自容。这件事深深告诉我,对准备采访的对象,一定要提前准备几个问题,问题越多,采访就越充分越全面越透彻,提问中包含的阅历和思想越丰富,得到的回答就越有收获。
  另外,对于受众可能关心的问题,也要多了解一些。问题要有针对性,而且是那种具有核对性提问的问题,这样,对方或许更容易给出个肯定的答复。
  第四条是在现场要学会调动十八般武艺,录、拍、访……统统能拿下,成为全能型人才。过去,传统媒体的采编人员职能划分基本上是“采是采、编是编”,而现在有所不同,媒体强调融合发展,对记者的要求也全面升级。我认为,要想提升记者的采访技能,多读书是一定的,要具有相当的知识储备和充分的理解力才行。
  到了这里,当采访工作完成得比较顺利的话,一篇新闻稿子可以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半。鲜活的素材想不激发记者的创作冲动也难。通过对内容的取舍、对主题的提炼,一气呵成一篇较有特色的稿件可能性大增。
  记者尊重采访活动与技巧,即是尊重自己的职业生涯。新闻是易碎品,有时为了追求时效,难免粗糙,但扎实的采访肯定有助于新闻内涵的外延。
  媒体融合发展迅猛,纸质传统平台或许是日渐式微,但不管媒体形态如何变,新闻原创是媒体的宝贵资源,保持这份新闻理想和信念,我们的新闻事业就会稳步前进。
  为受众计,为媒介信誉计,更为新闻事业计,记者的采访还是来得扎实点最好。

作者:太原晚报社 张国英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02期

  • 第2019-09-01期

  • 第2019-08-31期

  • 第2019-08-30期

  • 第2019-08-29期

  • 第2019-08-28期

  • 第2019-08-27期

  • 第2019-08-26期

  • 第2019-08-25期

  • 第2019-08-2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