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论坛

浅论新闻摄影的真实性与艺术性

  在传统纸媒中,作为“图文并茂、两翼齐飞”办报策略重要一翼的摄影报道占据着特殊重要的位置。当前,随着数码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摄影作品进行后期加工制作的手段也花样翻新,使得摄影作品更加炫丽夺目,报纸版面也随之更加美观出彩。然而,技术的进步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效应,部分摄影者过分强调作品的艺术效果,以提高视觉冲击力或达到特殊宣传效果,沉迷于对作品的后期美化甚至技术合成,导致新闻摄影作品造假事件不断发生,从而引发了广大读者对报纸权威性的质疑。作为一名主流媒体的摄影记者,我们要旗帜鲜明地反对新闻造假,树立正确的新闻观、价值观,以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态度,坚持新闻摄影作品的真实性原则,让每一幅作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和人民群众的监督,为记录历史瞬间、赓续灿烂文明做出自己的不懈努力。
  在新闻摄影诞生之初,受众对于新闻摄影的要求只是纪实性,满足受众对新鲜事物的猎奇心理和新闻事件的现场感。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新闻摄影很好地记录了现场,为后人留下珍贵历史资料。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受众对新闻信息的需求不断提高。表现在新闻照片上,就是希望在记录现场的同时获得美的享受和熏陶,在追求新闻性、形象性和纪实性的同时,也兼具艺术性。一幅好的新闻摄影作品,不仅在新闻事实的时新性上满足受众的要求,也要在艺术性、感染力和美学上吸引受众,为报道新闻事实服务。这样,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的矛盾日益明显。导致了很多摄影记者为了吸引眼球,过分追求艺术性,甚至不惜大力加工,损害了新闻摄影的真实性。
  新闻摄影是为了新闻报道服务的,其首要使命是将客观发生的影像记录下来,这个影像是具有新闻价值的,以及真实的。这一功能决定了“纪实”的原则排在决定性的首位,在某种情况下,甚至可以放弃技术性的要求。一幅重大突发事件的图片,拍摄技术上有些缺陷,如清晰度不好,甚至有点跑焦,但仍然要刊发,因为事件是重大的不可重复的。就像美国“9.11”事件后各媒体刊发的飞机撞击大楼的照片,多数是业余摄影者仓促之间用手头现有摄影工具拍下的。讲究其艺术性是苛求,但却是难得的历史资料。
  通过新闻摄影作品,读者可以获取文字表达不出的信息,从摄影作品中感知隐形的信息,这就要求新闻摄影不但要具有真实性,还要具有艺术性。目前,新闻摄影对艺术性的要求也是越来越高。纵观近些年来国际国内获得新闻摄影大奖的作品,无一不是真实性与艺术性俱佳。像笔者获中国新闻奖复评银奖的《“观音”邰丽华舞动左权》,分析获奖原因,首先是因为当时邰丽华团队因为千手观音在春晚一炮打响,名动全国,在这样的背景下,她们来到左权这样一个山老区为群众现场献技,体现了对老区人民的关爱,新闻事件足够轰动。演出的精彩,又给本人在摄影创作中突出艺术表现力留下了足够的空间。因此看来,新闻摄影作品的艺术性首先植根于新闻的真实性。因为事件有报道价值、新闻具有吸引力和冲击度,才给艺术表现提供了基础。艺术表现服务和服从于真实性,在不歪曲新闻真实的条件下,摄影者可以考虑采用恰当的艺术表现手法拍摄,从而达到更加良好的视觉效果。
  从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角度考虑,笔者认为目前还有一种趋势需要遏制,就是采访时的摆拍。多年的新闻摄影生涯中,笔者见过很多记者下乡采访时要求被采访对象配合,找种种合适的背景,做出种种艺术性十足的造型。说实话,大部分被采访对象都不是专业的模特,很多人表现的无所适从,动作僵硬,表情不自然,往往被读者一眼看出。这样的作品,常常导致读者对新闻真实性的怀疑,艺术性也不见得高到哪里,实不足取。笔者认为,这种采访,一定要沉下去,与被采访对象长时间相处,在与其交往过程中把握时机选取其工作、生活的自然状态进行拍摄。这样才能有效地融新闻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于一体。
  1999年,中国新闻摄影协会在组织在编写《新闻摄影学概论》一书时给出一个定义:新闻摄影,是对正在发生的新闻事实进行瞬间形象摄取并辅以文字说明予以报道的传播形式。因此,新闻摄影就是新闻形象的现场摄影纪实,以图文结合的形式,传递新闻信息的媒介,在这一过程中,主要强调的是摄影本身或者事件本身的真实性与时效性。因此,新闻摄影的真实性和艺术性之间的关系:第一,真实性不可动摇,拍摄时首先考虑纪实这一功能;第二,要兼顾艺术性。好的新闻摄影作品,往往是很自然地融入了艺术表现力的元素。决不能因为追求艺术性而歪曲和偏离了真实性原则。

作者:晋中日报社 刘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19-09-27期

  • 第2019-09-26期

  • 第2019-09-25期

  • 第2019-09-24期

  • 第2019-09-23期

  • 第2019-09-22期

  • 第2019-09-21期

  • 第2019-09-20期

  • 第2019-09-19期

  • 第2019-09-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