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必待于反之后,圣人与善(1)之诚也。夫曰和之,则竟和耳,必使反之何为者(2),谓非与善之诚意乎?且天下之随声附和者,大抵不能取人之善耳。夫不能取人之善,亦安能与人之善哉?顾(3)未可和而即和者,常人不免躁率(4)之讥。有可和而不遽(5)和者,圣人则有从容之象。夫而后其啸也歌,而与善之诚意,已默寓于倡予和汝之际焉。
必使反之,是歌之犹在人也。人有不望夫子之和也哉?
使未反而遽(6)和也,势将掩人之善而失于躁也。夫子谅(7)不若是之急。
使反之而不和也,又将阻人之善而失于略(8)也。夫子当不如此之迂(9)。
则见其情若为之动也;色若为之怡也;手为之舞、足为之蹈也。何也?有欲和而不得和者,搏拊(10)来凤仪(11)之庆(12),戛击(13)致兽舞(14)之休(15)。韶乐(16)之感人。子虽闻之,子究未尝(17)和之也。而兹(18)岂不得和乎?当其按节循声(19),人第(20)见吾其子有从容不迫之象,而不知审量(21)于未和之先者,固已徘徊有待(22)耳。
有不欲和而即不和者。歌扶苏(23)者曰在山;詠蔓草(24)者曰在野。郑声之淫荡(25),子欲放(26)之?子岂乐和之乎?而兹之和非是(27)也。当其一唱三叹,人第见吾夫子有诚意恳至(28)之怀,而不知审察(29)于将和之际者,亦既大费踌躇耳。
夫而后和之以礼,固可以淑(30)人之性;夫而后和之以乐,亦可以陶(31)人之情。洋洋入耳,居然相得而益彰。
夫而后曲(32)为和之,有抑扬反复之情;夫而后直(33)为和之,有慷慨激昂之节。沨沨(34)宜人,俨然气求而声应。圣人与人之歌如此,不可见善与人同乎!
【题解】
语出《论语,述而第七·第三十一章》:“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意思是说,孔子招待客人的时候,有歌,有和,和就是跟人家和歌、对歌(孔子所学习的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唱歌属于“乐”)。孔子见到客人唱的歌很好听,很美(即善),必定请客人再歌唱一次(必使反之),然后自己再和(而后和之)。通过宴客和歌这么一件小事,显现出孔子谦逊好学,好善、好德的优秀品质。
【注释】
(1) 与善:与人为善。
(2) 何为者:即为何者,这是宾语前置。
(3) 顾:此处是副词“而”“不过”,表示轻微的转折意。
(4) 躁率:急躁轻率。
(5) 遽(jù):急,快速。
(6) 遽:就。
(7) 谅:料想。
(8) 略:简单、粗略。
(9) 迂:迂腐,不合时宜。
(10) 搏拊:(bó fǔ)古乐器名。《尚书、益稷》:“戛击鸣球,搏拊,琴瑟以咏。”另解:搏拊即拍击、鼓掌。
(11) 凤仪:仪,仪容。凤凰来舞,仪容非凡。古代指吉祥的征兆。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
(12) 庆:庆祝、庆贺。
(13) 戛击:(jiá jī)意即敲击。
(14) 兽舞:兽舞、凤仪均表示圣贤教化的功效极大,能使神异的鸟兽,奋然起舞。出自《尚书、益稷》:“《箫韶》九成,凤凰来仪……击石拊石,百善率舞。”
(15) 休:此处是美善、喜庆的意思。
(16) 韶乐:史称舜乐,是中国的一种传统宫廷音乐。起源于5000多年前,为上古舜帝之乐,是一种集诗、乐、舞为一体的综合古典艺术。《竹书纪年》载:“有虞氏舜作《大韶》之乐”。此后夏、商、周三代帝王均把《韶》作为国家大典用乐。周武王定天下,封赏功臣,姜太公以首功封营丘建齐国,《韶》传入齐。鲁昭公二十五年(公元前517年),孔子入齐,在高昭子家中观赏齐《韶》后,由衷赞叹曰:“不图为乐至于斯!”“学之,三月不知肉味。”(《史记·孔子世家·述而》)留下了一世佳话。
(17) 未尝:未曾。
(18) 兹:此处用为指示,代词“此”。
(19) 按节循声:按照节拍,顺着声律。
(20) 第:次第、次序。
(21) 审量:审,审时。量:踱量。即:估量,考察衡量。
(22) 有待:尚待,需要等待,有所期待。
(23) 扶苏:树木名,一说就是桑树。“扶苏”作为诗义的象征,出自《国风·郑风·山有扶苏》。全诗为:“山有扶苏,隰有荷花。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山有乔松,隰有游龙。不见子充,乃见狡童。”这首诗表面看似写一个女子,找不到如意对象而发牢骚,实际上写女子会见情人,和情人打情骂俏的情形。
(24) 蔓草:一种蔓生的草。蔓即蔓生植物的枝茎。由于它滋长延伸,蔓蔓不断,因此人们寄予它茂盛、长久的吉祥寓意。
作为诗义象征的“蔓草”,出自《国风·郑风·野有蔓草》。全诗为:“野有蔓草,零露溥兮。有美一人,清扬婉兮。邂逅相遇,适我愿兮。野有蔓草,零露瀼瀼。有美一人,婉如清扬。邂逅相遇,与子偕成。”这是一首恋歌。写一个露珠未干的早上,一对青年男女在田间小路上不期而遇,相互倾心,欣喜之情难以抑制。这首情诗,无论是诗意想像,还是真实写照,都充分表现了华夏先民圣洁自由的婚恋性爱,带有原始的纯朴性和直率性。
(25) 郑声之淫荡:宋代朱熹对《诗经·国风·郑风》的评价说:“郑卫之乐,皆为淫声”。这个评价,无疑有失偏颇。这也成为后世对朱熹非仪的由头。
(26) 放:此处是“放任、放纵”的意思。
(27) 是:指示代词,“这个”的意思。
(28) 恳至:恳切。
(29) 审察:仔细观察、审查。
(30) 淑:本意是温和、善良、美好。此处是形容词作动词,使动用法。即:“使人的……淑”意。
(31) 陶:即陶冶。
(32) 曲:本意指弯曲不直。此处可引申为婉转轻吟,感情细腻。
(33) 直:本意为径直、不弯曲。此处可引申为洪声豪歌,激情充沛。
(34) 沨沨:(fēng)象声词。此处形容乐声婉转悠扬。
作者:佚名 整理、注释:张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