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促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发展条例》的出台和实施,为全省这一地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法治保障,也同时意味着这一地区的产业发展一定要选择最适合自己的。
众所周知,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产业发展主要由内外两大因素决定。其中,作为外因之一的自然环境,对当地经济社会、产业发展的影响极大。各地区往往依据资源要素的禀赋选择优势产业,依托自然条件对产业进行合理布局。良好的自然环境可以提高产业生产效率。
同时,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有产品经过市场消费最终转化为效益做后盾,也就是说,其必须有现实的和潜在的巨大消费市场,这也是决定其发展的关键之一。
当然,政策或法治的推动力量也必不可少。
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不是一个行政范畴,而是一个地理范畴。这儿多为黄土大面积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地貌类型复杂,以山地丘陵为主,具有不同于典型的、单纯的农区或者牧区的独特经济形态,是一类重要的农业空间。这一自然条件决定了这一地区的产业发展必须要根据每个不同地形的实际情况包括气候在内而来,宜草则草,宜粮则粮,宜牧则牧,发展特色产业。
但是,这一地区在自然条件的变化和长期以来“逆生态”的生产方式影响下,草原严重退化沙化、农牧业生产效益较差、区域经济相对落后。实现区域内产业发展和生态环保的平衡已经提到重要议事日程。
此时,《条例》已经出台并实施。只要我们能够将其落在实处,就会让这一地区的产业发展处于前所未有的好时期。
一方面,《条例》的一些关于生态环境保护、解决畜牧业发展带来的畜禽粪污环境污染问题等规定,可以为区域内的产业发展提供良好的生态环境。
另一方面,由于这一地区毗邻京津,地理位置特殊。其产业发展可在遵循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流通的原则下,构建种植、养殖、加工、流通全过程的产业体系,让蔬菜、肉蛋奶等鲜活农产品及其制品顺利进入京津冀市场,成为京津冀“菜篮子”和农产品加工基地,为这一地区的稳定可持续发展提供强力支撑,让地区富裕、农民增收,并在得益后自觉自发去调整产业结构。
这样一来,这一地区的产业发展将会在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农牧结合、草畜一体、加工带动、产出适度的原则下,带动这一地区农牧业发展,优化区域农牧业结构,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区域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
如果我省的其他地区也这样做了,山西的明天将会如何?
本报首席记者 贠娟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