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版:深度报道

山西:雁门关农牧交错带走上依法发展轨道

——写在《山西省促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发展条例》实施之后

  • 美丽的雁门关

  •   从2018年立项起草,到2019年7月5日省人民政府第40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提请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二次会议初审,直到第十四次会议复审后表决通过,历时一年多的时间,《山西省促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发展条例》终于与我们见面了。
      《条例》从今年起正式实施,这标志着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正式走上依法发展轨道。

      加快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

      雁门关农牧交错带是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的重要组成部分。
      2016年11月,国家农业部下发《关于北方农牧交错带农业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划定河北、山西、内蒙古、辽宁、陕西、甘肃、宁夏等省(自治区)的146个县区为北方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其中包括我省雁门关农牧交错带5市36个县区(大同市9个县区、朔州市全部6个县区、忻州市14个县区,吕梁市6个县区、太原市1个县)。大同、朔州被列入北方农牧交错带9个核心区之中。
      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区内总人口89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00万人,农户241.83万户,农村劳动力333.81万人;区域内多为黄土广泛覆盖的山地型高原,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以山地丘陵为主,国土总面积6.35万平方公里,约占我省国土总面积的40.5%;区域内现有耕地面积2454.94万亩、草地面积3021.8万亩、林地面积2821.2万亩,分别占到区内国土面积的25.8%、31.7%、29.6%。人均耕地7.2亩、草地9亩、林地8.4亩。
      2017年省委省政府作出建设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的重大决策,并将其列入三大农业省级战略,成立了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工作推进组,印发了《关于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2018年省政府又出台《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2018行动计划》。省委省政府提出要进一步深化雁门关区域农业结构调整,加大饲草发展力度,大力发展肉牛肉羊奶牛养殖,支持朔州创建北方农牧交错带结构调整先行区,把雁门关区域打造成为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样板区。
      可见,加快推进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事关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改革开放大局。

    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草食畜牧经济发展势头良好

      在山西,雁门关周边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北方农牧交错带重点区域范围,有着不同于农区和牧区的独特经济形态。
      这一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具有独特的自然禀赋、产业结构、农耕游牧和民族文化交融等特点。历史上曾有天然草地6000多万亩,土地广阔、气候适宜、毗邻京津,是“风吹草低见牛羊”的优良牧区,是国际公认的黄金养殖带,在发展草食畜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同时,又具有农牧结合的特点,是小杂粮和特色林果经济作物的重要产区,还是我国北方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之一。
      但是,由于自然条件变化和长期以来形成的一些“逆生态”生产方式影响,导致耕地草原沙化退化严重、农牧业生产质量效益较差,区域经济社会文化相对落后,城乡群众收入水平普遍较低。
      早在2001年,针对雁门关区域干旱少雨、生产条件差、贫困面集中等情况,省委省政府就作出了建设雁门关生态畜牧区的决策,明确提出在确保人均1亩高效农田或2亩基本农田的基础上,放手让农民种草养畜,走以牧为主、农林牧协调发展的道路,把雁门关区建成山川秀美、草茂林丰、畜牧发达、农业高效、农民富裕的生态畜牧经济区。
      “近年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产业结构调整初见成效,草食畜牧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一二三产逐步融合、绿色循环发展模式积极推进,农村产业扶贫特别是深度贫困地区脱贫攻坚取得显著成效,呈现出一个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增绿的新局面。”省人大常委会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冯改朵介绍说。

    为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立法,是现实的需要

      当前,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建设和山西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正处于历史的关键时期。
      我省高度重视这项立法工作,将制定《山西促进省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发展条例》列入本届五年立法规划和本年立法计划,并列为地方立法“四梁八柱”框架中的重要项目。
      按照有关指示要求,我省坚持立法决策与改革决策相统一、相衔接,按照科学立法、民主立法、依法立法的要求,坚持党的领导,充分发挥人大立法主导作用,紧密结合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抓手,加快制定出台支持推动雁门关农牧交错带高质量发展的地方性法规,推进区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生态畜牧产业融合,促进绿色循环发展,为把雁门关区域打造成为全国北方农牧交错带样板区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省人大常委会农工委二级巡视员高在前介绍说,在起草和修改草案过程中,我省有关人员先后深入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区内12个县(区)50多个企业、合作社等开展调研,对基层工作中取得的成绩经验和群众反映强烈的困难问题进行了认真梳理,对一些具有普遍性问题进行综合研究,并根据立法要求尽可能地吸收到了条例之中。
      同时,带着问题调研学习,对标一流,释疑解惑。有关人员赴辽宁朝阳、内蒙古赤峰等地学习借鉴兄弟省区在北方农牧交错带建设中的好经验、好做法,开阔视野、拓展思路,学方法、补短板。
      最终,在多次组织召开座谈会、讨论会,特别是两次赴北京召开论证会,听取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机构、司法部、农业农村部、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北京林业大学等国家有关部委及高校专家的意见建议,并力求最大程度地实现通过立法切实解决雁门关农牧交错带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深层次问题,为加快区域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支撑,综合各方面意见、多次修改之后,最终按照立法程序,经省十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四次会议表决通过。
      通过立法推动深入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切实转变“逆生态”的落后生产方式,解决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深层次问题,为加快区域绿色发展、融合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的法治支撑,以立法保障改革、引领发展、回应民生关切。

    稿件、图片均由本报首席记者贠娟绸采写、拍摄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1-06期

    • 第2020-01-05期

    • 第2020-01-04期

    • 第2020-01-03期

    • 第2020-01-01期

    • 第2019-12-31期

    • 第2019-12-30期

    • 第2019-12-29期

    • 第2019-12-28期

    • 第2019-12-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