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按照“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要求,助力“三晋工匠”建设工程,为山西“示范区”“排头兵”“新高地”三大目标建设提供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支撑。省人大代表刘月红建议,在我省实施“三晋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
她说,“三晋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构建常态化培育机制,建立各省级职业教育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统筹管理指导、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协同培育的体系,五年时间,面向全省职业院校全日制在校生,培育认定5万名左右“三晋工匠后备人才”。经考核认定合格的学生,省教育厅统一颁发“三晋工匠后备人才”证书。
“三晋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对象是指主要面向山西深化转型发展,适应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要求,由职业院校和行业企业共同遴选、共同培育、共同认定,以弘扬三晋文化、传承班墨精神、精修技术技能、勇于创新创业、发挥示范作用为目标,以参加国家、省级技能大赛、互联网+创业大赛获得三等奖以上或具有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的优秀职校学生为构成主体。
同时,“三晋工匠后备人才”培育工程突出“四有”要求,即有较扎实的产业知识、有较厚重的工匠精神、有较突出的实践能力、有较鲜明的创新意识。针对入选为培育对象的学生,根据分专业(类)培育标准制定专门培育方案,对培养定位、专业布局、课程体系、教学模式、资源配备、考核评价等进行系统重构、全面优化,构建遵循工匠成长规律、具有特色的高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实现通识教育、专业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有机融合,建立校企协同育人机制,在实战岗位上与企业共同提升学生“匠技”,实现“匠气·匠心·匠技”培养融会贯通。
本报首席记者贠娟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