秸秆还田作为农村地区广泛采用的一种秸秆处理方式,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秸秆焚烧造成的大气环境污染,同时也具有培肥地力、增产增效的显著作用。然而,秸秆过度还田所带来地力下降、病虫害发生率增加等问题已经成为一个普遍现象。
2017年,山西农作物秸秆机械化还田达到2364.525万亩,其中,小麦种植面积900多万亩,秸秆还田率达88.3%,玉米种植2500多万亩,秸秆还田率也已达72.9%。以晋城市为例,2018年,全市秸秆直接还田152.08万亩、还田秸秆83.3万吨,占总利用量的86.3%。经测算,秸秆还田量亩均已达546公斤,已经严重过度还田,再加上气候干旱、气温偏低,还田的秸秆分解缓慢,秸秆过度还田后,出现了播种不匀、缺苗(僵苗)等现象。同时,也为一些病虫害的发生和流行创造了环境条件,促使病虫害发生率显著增加。随着年复一年的过度还田,其所带来的负面效应也逐年加重,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农业生产效益。为此建议:
一是由省农业厅牵头组织农业科研机构,加强针对性研究。建立健全秸秆还田跟踪评估机制,对重点区域的还田面积、还田数量、还田方式以及还田效果,进行科学评估。同时按照各地市实际情况,综合分析研判,根据不同地区的农田类型和等级,加快制定出台秸秆还田限量指导意见,划出亩均还田上限,遏制过度还田现象进一步恶化,确保秸秆适量还田,充分发挥其培肥地力、改良土壤的作用。
二是加快培育秸秆离田产业化利用市场主体,特别是在秸秆饲料化、燃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方面,从政策、资金、技术上予以支持,努力形成以龙头企业为牵引,上接市场、下连农户的经营模式,提升秸秆利用率,从根本上解决秸秆过度还田带来的负面效应。
三是在秸秆严重过剩或产地集中的地区,建议借鉴黑龙江、吉林划定秸秆限烧区经验,指导各市县根据气象条件和大气环境质量状况,结合联防联控任务,探索制定秸秆限烧政策,明确焚烧区域、焚烧时间、焚烧面积和焚烧数量,统筹谋划实施好过剩秸秆焚烧还田,减轻秸秆过量还田压力。(本栏稿件均由本报记者雷清明王佳采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