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政策实在好,做梦也没有想到能住上这么好的房子,我们心里真的特别高兴。”1月2日,在石楼县灵泉镇岔沟村新建成的易地移民安置小区内,岳润铃指着装饰一新的新家一脸幸福地说。
2019年国庆节,岳润铃与872户贫困户告别居住了多年的山庄窝铺,搬进了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的移民新区。更让岳润铃一家暖心的是,当地政府还给她和爱人分别在移民小区安排了就业岗位。在小区里的服装厂,经过培训岳润铃成为一名服装女工,保底工资1800元,干得好可以挣到两三千元。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我们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2020年也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住房安全是“两不愁三保障”中脱贫攻坚的硬性指标之一。易地扶贫搬迁是彻底解决住房安全问题、解决“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有力措施。元旦刚过,记者来到我省多个扶贫安置点采访,体验这些贫困户搬迁后的幸福新生活。
做梦都想有一套新房子
44岁的白俊慧是永和县南庄乡郭家村的建档立卡贫困户。说起他的新房子,感慨很多,最想说的一句话就是“感谢党和政府!”
白俊慧是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搬进新房子之前,一家四口住在两间土窑洞里。以前因为村里自然条件差,靠种地只能保证了温饱问题,因此必须要到外地打工挣钱养家。再加上两个孩子上学,教育成本高,每年的收入都不够家里开支,根本没有力量来建新房改善居住条件。“看着两个孩子渐渐长大,我们做梦都想有一套自己的新房子!”白俊慧说,但是想要建一座像样的新房,至少也得十余万元,这对他们来说简直是一个不可能实现的梦想。
白俊慧所在的郭家村位于南庄乡西北部,在整个南庄乡属于全村贫困发生率较高的村子。2016年以前,村里不少农户还居住在土窑洞里。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作为易地扶贫搬迁的重点县,为了啃下这块“硬骨头”,从2016年起,永和县由县领导牵头,各乡镇配合,经过实地考察,充分调研,把县城、旅游区、公路干线、乡镇所在地等发展前景较好的区域确定成为集中安置点,全县共确定了32个集中安置点。
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白俊慧由此被确定为郭家村安置点的63户易地扶贫搬迁户之一。“现在在县城光租房一年就需要4000元开支,如果能有一个各方面条件都好的新房,还是喜欢住在村里。”白俊慧说。
“搬”出来的幸福生活
走进平顺县门楼村,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广场,尽头是一座青山之下大型的康养快捷酒店,左右两侧是排列整齐的居民小区。住宅的外墙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记住乡愁”等标语图文并茂,这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的贫困村如今有一种现代化的气息扑面而来。
门楼村位于东寺头乡东南部,全村88户、27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72户、218人,村里有8000多亩林地,分布在八沟九梁的陡坡上。土脊薄,耕种难,收成低,村民饮水困难,2014年虽然新建了高位水池,但人们饮用水仍需车拉肩挑。旧村山路崎岖交通不便,百姓外出必须步行到后石公路线上才能乘上公交车。2016年10月易地扶贫搬迁选址建新村以来,现在村民已经全部搬迁入住新村,村口的古石线也通了车。
70岁的村民李树进家有4亩地,平时就种点玉米、谷子。他家是第一批搬进新村的,喜迁新居,帮扶单位还给送了台冰箱。老人还当着村里的光伏发电管理员,每年村里补助1200元。儿子平时在外面打工,家里只有老两口常住。说起国家的易地扶贫搬迁政策,老人连声说好,“这75平方米的房子,有卫生间、厨房,取暖也不发愁。原来住在山上的时候,我们老两口年龄大了,吃住都困难,现在吃住行又干净又方便。村里绿化好,路灯明亮,有爱心超市,有各种福利,在村里干点力所能及的活,还有补助,多好。”
跟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
搬到距县城仅1公里的移民新区,住上了楼房,用上了自来水,随时能洗热水澡……今年46岁的赵海燕,对现在的生活很满足。
赵海燕是左权县麻田镇前柴城村人。前柴城村位于县城50公里外,村里156户、近600口人守着几亩薄田,且耕地大部分在六七十度的坡上,耕地要靠人工镢刨。由于水源不足,经常是种下希望收获着失望。“这些我都能克服,只是我那三个孩子都在上学,他们要不早上6点就出发,中午带干粮,要不就得住校。我想让他们走出大山,去接受更好的教育,学更多的知识。”得知县里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开展以来,赵海燕觉得这是实现愿望的好时机。
乐居苑小区是左权县总投资3.5亿元规划建设的4个集中安置点之一,赵晋英在乐居苑小区买了个93平方米的房子。“除去政府给的补贴,我个人只付了一点点。”赵海燕说,“如今,我的三个孩子都在县城上学,我爱人在云南打工,勤快能吃苦,一年能拿回来五六万元,借的10万元钱也基本还清了。我很知足,也很幸福。”
走在乐居苑小区里,一栋栋楼房整齐划一,随处可见悠然自得的居民穿梭在小区里。新搬迁入住的寒王乡下洼村贫困户杨森林,指着干净的地板、明亮的窗户、宽大的阳台笑得合不拢嘴:“现在的日子跟以前相比简直是天壤之别。党的政策就是好,给我们建了这么好的房子,有了这么好的生活条件。”
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
穿过“西山第一洞”,绕过几道弯就是大宁县太古乡后腰村地界,只见一条条平坦宽阔的柏油路直通村民家门口,一排排整齐有序、干净整洁的农家小院洒满温暖的阳光,村前的文化休闲广场健身设施一应俱全,一幅生态宜居的美丽画卷展现在记者面前。
后腰村沟壑纵横,几乎没有平地。村民分散居住在依山挖下的土窑里,他们最怕下雨天,因为土窑随时有可能坍塌。住得不容易,吃水就更难,家家靠旱井存雨水度日,若遇上大旱,村民也只能辗转数十里去外村拉水。
该村耕地狭长不连片,通村路不过两米宽,还坑洼不平,碰着雨雪天,村民就出不了门。种个杂粮,还得靠天吃饭。那些年,女娃一听后腰就摇头,都不愿嫁到这个穷窝子。
2017年,太古乡党委、政府通过异地扶贫搬迁、地质灾害治理搬迁等工程,着力解决当地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后腰村就是其中受益的村之一。近年来,村里的贫困户在扶贫政策的帮扶下陆续迁入新居。
后腰村所辖自然村贺家垣村的村民付万里刚刚搬进新家,说起搬进新家的感受高兴得合不拢嘴:“我今年都74岁啦!以前住在村下面的三孔土窑洞里,一到下雨天泥水就倒灌进家,还得用洗脸盆一盆盆往出倒,窑洞里的泥皮土块还不停地往下掉,夜里睡觉都不踏实,现在能住进这么好的新房里,真的就像做梦一样,真是感谢党和政府的扶贫好政策。”
本报记者 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