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深度报道

落到实处才是真

  《山西省优化营商环境条例》的出台,确立了我省对表国家要求、对标发达地区做法、对接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为我省打造“六最”营商环境夯实了法治基础,也是山西优化营商环境的再升级。
  山西也因此成为国务院公布《优化营商环境条例》后,第一个对优化营商环境进行地方立法的省份。
  营商环境是影响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制度环境的集合,是伴随企业活动整个过程的各种周围境况和条件的总和。其优劣与否直接影响着招商引资的多寡和区域内企业的经营状况,最终对经济增长、产业发展、财税收入、社会就业等产生重要影响。
  而优化营商环境是一项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涉及各方利益。长期以来,作为内陆省份的山西,经过诸多努力,在营商环境、市场活力等方面确实取得一定成效,有的甚至可称是可复制的经验和做法,但是,依然存在诸多短板。一些长期困扰市场主体的痛点难点堵点问题仍然突出,在营商环境的一些关键领域和环节仍然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一些“放管服”改革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改革举措,因缺乏明确的法律法规依据,难以进一步复制推广。
  《条例》的出台,是把我省近年来在“放管服效”改革、“数字政府”建设、打造“六最”营商环境的实践中,形成的那些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和做法,通过立法固化。与朝令夕改的随意性和不稳定性的“红头文件”相比,刚性更强。
  现在,《条例》已经出台,针对数字政府建设、深化企业投资项目承诺制、建设工程项目审批制度改革、“一枚印章管审批”等方面,都做了具体规定。
  只是,要想真正取得实效,更好发挥法治的支撑、保障、激励作用,这些规定落到实处才是真。
  这,需要山西各方的共同努力。具体实践中,我省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当以人民为中心,有“整体思维”,借鉴“用户思维、流量思维、平台思维、跨界思维”等互联网思维,形成“政务互联网思维”,最终打破各部门内部业务壁垒,以全局、整体的思路整合资源、优化流程,提高跨部门协同能力,通过数字化制度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服务创新,实现政务服务智能化、标准化、便民化,提升政务服务效能,营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力争“让数据多跑路、市场主体少跑腿”,降低市场主体运行成本,提升市场主体办事的便利度和获得感。
  这样一来,就可以强力推动改善营商环境成为推进山西转型发展的突破口,加快山西产业转型和加大对外开放力度,进而吸引更多的市场主体走进来、留下来、壮起来,最终推动我省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本报首席记者贠娟绸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01-24期

  • 第2020-01-23期

  • 第2020-01-22期

  • 第2020-01-21期

  • 第2020-01-19期

  • 第2020-01-18期

  • 第2020-01-17期

  • 第2020-01-16期

  • 第2020-01-15期

  • 第2020-0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