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宅在家没事可做,看网红直播卖货似乎已经成了不少购物爱好者的一种“习惯”。当然,这种习惯对另外一批人来讲却很难理解,为何过去最令人厌烦的“电视广告”如今搬到直播平台上却如此受追捧?
所谓网红直播,是由网红衍生出的一类商业业态,在近两年的消费市场上一直是风口浪尖的焦点,甚至很多明星都加入到这种模式中,开始“直播卖货”。记者采访中获悉,现如今资本市场上的网红概念股持续受到热捧,2月18日当天,立昂技术、中广天择、三只松鼠等股票纷纷涨停。
互联网的烙印
网红产品已然成为消费市场的热门。
在生活中,常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一家实体店门口排着长长的队伍,很多人不惜花费时间排队,就是为了买到店里销售的网红产品。
从新式茶饮中的喜茶,到爆款饮料元气森林,甚至高峰时一座难求的湊湊火锅,无一不是自出生就带着互联网烙印,依托于社交传播渠道,成为名副其实的爆品。
除却这种因好吃、好喝、好看迅速蹿红网络的实体店或某样单品,由各类网红在线上线下开设的粉丝价值变现场所,如网红淘宝店、带货直播等,近年来也开始大行其道。
“我们年前正好想换个床垫,前几天看直播发现李佳琦在卖我当时很心仪的一个牌子,因为是品牌方找他合作,售价比我在门店看便宜了一千多元,还有浴衣、枕头等好多赠品,我当时立马就下单了。”最近刚刚迷上看直播买东西的太原市民王婧茹仿佛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兴致勃勃地对记者讲起她的购物经历。虽然还没有收到货,但她已经充满了期待。
与“新手”小王不同,市民小钟已通过看直播买了很多商品。“淘宝直播通过观看时间、购买数量、点赞数量等会给相应的积分,不同积分不同等级,我现在已经是李佳琦的钻石粉了。”小钟告诉记者,她通过直播买过价格不等的很多东西,小到小零食、护肤品,大到行李箱、空气净化器等等,“大部分东西确实比市场价便宜,观看他直播的人太多了,比较抢手的商品几秒钟就抢完了。”小钟表示。
想不到的“翻车”
网红直播卖货为何走红?其消费的是网红还是产品本身?其本质究竟是消费者的购物天堂还是资本的一场游戏?
记者了解到,2018年,被誉为“口红一哥”的李佳琦通过视频传播媒介,向粉丝受众分享时尚美妆产品,很快成为当红美妆博主。这年“双11”,李佳琦跟马云在网上比拼直播卖口红,1分钟即卖出上千支,最终成绩“秒杀”马云。
而到了2019年,这种情况正超速发展:薇娅和李佳琦在2019年“双11”当天直播间的观看人次分别达到4310万、3680万。这两个数字是几年前令人难以想象的,薇娅的直播间当天观看人数已经和西班牙的总人口相当。
事实上,网红直播卖货这种别人看来“万花筒”一般绚丽的新模式也有其灰色地带。去年年底,李佳琦在直播中推介一款“便宜又实用”的不粘锅。然而当他把准备好的鸡蛋打入锅里时,这款号称“不粘”的锅却出现了明显的粘锅现象,场面顿时相当尴尬。
“我看过那场直播,估计他本人根本没用过那只锅吧。”太原白领李茹说,对于这场“翻车”的直播她并不感到意外,因为早前她有过类似的“糟心”经历,“之前用过几款网红面膜,感觉效果不明显,性价比还不如普通面膜高。”李茹说,其中一款面膜使用后,还出现了过敏现象,吓得她立刻跟这些网红产品彻底告别了。
省市场监管局曾发布过一份消费维权典型案例,有投诉与网红产品相关,主要问题为直播内容夸大宣传、质量问题、商标侵权、成交量作假等等。
监管层的关注
在业内人士看来,不断涌现的网红产品,可以视为互联网时代新生代消费群体不断成长的结果。
如此背景下,众多上市公司也被市场热捧成了“网红概念股”。Wind数据发布的网红经济指数目前包含了25家上市公司,其中有15家属于可选消费业、8家属于信息技术业、2家属于日常消费业。
李佳琦于1月5日在淘宝直播间卖金字火腿产品,随后金字火腿股价在1月6日迎来涨停。这不禁让“高冷”的券商分析师们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表的情绪。“直播带货迅速蹿红,最直接的就是消费年龄群在发生变化,主力用户在发生变化。过去十几年的电商发展主力军是70后和80后,到了2019年比较明显的变化就是95后逐步登上历史舞台成为消费的主力军。”银河证券山西分公司一位分析师表示。
采访中记者留意到,作为新兴事物,网红通过社交化、娱乐化方式将自己的粉丝群体转化为产品消费者,具有效率高且成本低的优势。只不过,这种略显随性的商业模式,也不可避免地给消费者合法权益及市场环境的健康发展带来了挑战和冲击。
去年6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8部门联合开展了2019网络市场监管专项行动(网剑行动),严厉打击网上销售假冒伪劣产品、不安全食品及假药劣药。9月起,最高人民检察院、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国家药监局又在全国联合开展“落实食品药品安全‘四个最严’要求”专项行动,对网红食品安全违法行动进行重拳出击。今年1月份,公安部宣布2020年将继续开展“净网2020”专项行动。
“越是信息不对称,越是具有升值空间的产品会存在于网红直播,因此必须对其在掀起购买热潮的过程中爆出的诸多问题给予广泛关注。”省社科院的周洁表示,期待随着消费者辨别能力的提升、平台监管的收紧、执法力度的加强,直播卖货也有望真正地回归初心,那就是“让更多优质商品,遇见真正需要的人”。
本报首席记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