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有造清之极者,不得以之概元圣(1)也。夫惟圣不一,故伯夷(2)特圣(3)之清者耳。维彼伊尹,不可进观乎。尝思海滨待清(4),置沉沦于不顾;磻溪远引(5),虽卑贱而不辞。说者谓避世而居于北海(6)者,固无异乐道而耕于莘野(7)者也。不知即圣以观,其迹似乎无异,而由清而论,其心岂曰无殊?夫乃叹不为周臣(8)者已造圣境,而为汤相(9)者亦可递及也。
试即伯夷思之。今夫伯夷,固无所谓与伊尹不同道者也。伊尹相于亳都,伯夷竞隐于西山矣。伊尹贵为阿衡(10),伯夷乃终为饿夫矣。倘非抱澄清之志,何能为古之贤人乎?以予论之,殆圣之清者也。
处溷浊(11)之秋,谁能一尘而不染?而伯夷则遗世独立也。皜皜可风(12),固已极乎冰清玉洁之量。当沉溺之世,大都习染乎尘氛!而伯夷则孤芳自赏也。皎皎自矢(13),早予人以清风高节之思。
其清如是,伯夷乎!讵非清之至而无以复加者乎!假令清有未至,吾知非君不事(14)为清也,而不得为清之圣;非民不使?为清也,而不可谓圣之清。则伯夷所造,亦不过与一介不取,千驷弗顾(15)之伊尹,等量齐观耳。然而伯夷固为清之极者也,然而伊尹更有可进为论者也。
非议而天下弗顾,伊尹岂不可言清?然而未能充其类也。则由清圣而遐想之,殊令我念南巢之功名(16),而倍深其慨慕。非道而一介不与,伊尹亦有似乎清,而究未能扩其量也。则继清圣而进推之,殊令我仰伊训之词章(17),而独寄其遐思。
以言伊尹,犹得曰圣之清者乎?犹得曰圣之清而同于伯夷乎?圣之任者也,不惟不同乎清圣,亦且有异于和圣也,况时圣乎?
【题解】
出自《孟子·万章章句·下》。
伊尹:(公元前1649年-前1550年)姒姓,伊氏,名挚。空桑(今河南省杞县空桑村)人。因其母居伊水之上,故以伊为氏。伊尹是夏末商初我国古代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他辅佐成汤灭夏建周,立下了不朽功勋。
【注释】
(1)元圣:大圣人。周公旦(周文王第四个儿子,周武王亲弟弟)乃周朝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尊为“元圣”和儒家先驱,尊称为“元圣文宪王。”另,孔传:“大圣陈力,谓伊尹”。
(2)伯夷:(生卒年不详)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今唐山地区)人。商纣王末期孤竹国第八任君主亚徽的长子。弟亚凭、叔齐。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伯夷和弟弟叔齐,在周王灭商以后,不愿吃周朝的粮食(耻食周粟),一同饿死在首阳山(现山西省永济县南)。
(3)特圣:圣人中的极致者。
(4)海滨待清,(5)磻溪远引,(6)避世而居于北海:此三句指姜太公未遇周文王时,在渭水磻溪垂钓的事。待清是指待圣人出而天下清之意。
(7)乐道而耕于莘野:此处是指伊尹未遇汤时在莘野耕作的事。
(8)不为周臣:此处是指伯夷不事周室之事。
(9)而为汤相:此处指成汤拜伊尹为相的事。
(10)阿衡:商朝宰相之位的官名叫“阿衡”。
(11)溷浊:同“混浊”“浑浊”。本意是指混乱污浊,此处是说时世的浑浊不清。
(12)皜皜(hào)可风:皜,同皓。光明洁白的样子。此处是喻伯夷品格的洁白无暇。可风:可为风范。
(13)皎皎自矢:自矢,犹自誓,立志不移。皎皎,洁白,明亮的样子。此句是说,自誓立志要做清白、具有高风高节的人。
(14)非君不事,非民不使:出自《孟子·公孙丑上》。公孙丑问:“伯夷,伊尹怎么样?”孟子说:“处事的方法不同。不是理想的君主不去侍奉,不是理想的百姓不去使唤(管理);天下安定就入朝做官,天下动乱就辞官隐居,这是伯夷的处事方法;可以侍奉不好的君主,可以使唤(管理)不好的百姓,天下安定去做官,天下动乱也去做官,这是孔子的处世方法。”
(15)一介不取,千驷弗顾:《四书反身录》(清·李颙著)曰:“伊尹一介弗取,千驷弗顾……”。介:比喻微小。弗:通“不”。驷:同驾一辆车的四匹马。千驷,言马多,喻高官厚禄。一介不取,千驷弗顾,比喻虽微小而不贪,虽高官厚禄而不为所动。
(16)南巢之功名:南巢,古地名。在今安徽巢县西南。因位于古代华夏族活动地区的南方,故名。
(17)伊训之词章:伊尹放逐太甲于桐宫时,专门为其写的教材《伊训》、《肆命》、《徂后》。其中《伊训》是伊尹对太甲的告戒,《肆命》是教太甲如何当政,《徂后》是商汤的法律制度。
作者:佚名 整理、注释:张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