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在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田间地头里到处都能看到农民们忙碌的身影。4月16日一大早,村民高小苗就忙着栽种马铃薯。他们今年采取深翻土地、施用有机肥、膜下滴灌、引进新品种等措施,开展一年两季的有机旱作农业种植。
晋中市全市旱地面积370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65%以上,是典型的旱作农业区域。近年来,全市上下切实加快全市有机旱作农业建设步伐,有机旱作农业成功引领了全市现代农业发展。
我省地处干旱半干旱区,旱地占70%,山地占70%,山多地少,水资源匮乏,旱作农业一直是山西农耕的传统优势。2018年全面启动实施有机旱作农业,在省委、省政府的主导之下,山西现代农业开始了新一轮的选择和重构。节水的传统旱作技术、有机的时代元素、品牌的塑造之路纷纷向特色农业聚集。
特色产业强势崛起
又是一年春来到,人间处处绿意浓。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认证的壶关旱地西红柿产业,也进入了新一年的种植阶段。
在壶关县绍良村阳光种养专业合作社的育苗大棚里,工人们正在给穴盘盛装育苗基质,播种机精准点籽,再由工作人员覆盖基质、摆放整齐,一派忙碌景象。
“这些年,壶关旱地西红柿越来越得到市场的认可,村民们种植的积极性逐步提高,对种苗的需求明显增加。为提高育苗效率,2018年合作社引进了播种机,实现了西红柿穴盘工厂化育苗,一天可育90万株苗。”该合作社理事长栗交忠介绍,“预计5月10日出苗,可满足800余亩旱地西红柿种植需求。”
作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山大沟深、十年九旱,素有“干壶”之称的壶关,近年来深入挖掘本地光照时间长、无霜期长、昼夜温差大等得天独厚的气候条件,全面推广旱地西红柿种植。
为推动旱地西红柿规模化种植,该县制定实施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当年种植旱地西红柿每亩补贴300元,规模种植户当年集中连片种植旱地西红柿10亩以上每亩补贴200元,缴纳旱地蔬菜种植保险每亩补贴50%保险费,使用防雹网每亩补贴300元,规模户每带动1名贫困劳动力实现增收脱贫的补贴1000元等多项惠农政策……旱地西红柿种植产业在壶关大地上取得长足发展。目前,该县旱地西红柿已经发展到10个乡镇170多个村,167个种植合作社、2万余个家庭进行种植,种植面积达到6万亩,总产值达到10亿元。
发展现代农业成效凸显
十年九旱的寿阳县此时正在上演着旱地变粮仓的故事。
寿阳属典型的丘陵山区,坐拥百万亩耕地、百万亩林地,但沟壑纵横是典型的雨养农业区、旱作农业区。早在清朝,寿阳“三代帝师”祁寯藻就编写了《马首农言》一书。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干旱地域的农业经营方式,现在仍被作为山西农业大学的教学资料使用,对于干旱地域的农业生产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近年来,寿阳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项目建设为引领,以供给侧改革为突破,形成了以粮、菜、果、牧四大产业为主导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2019年,寿阳县被列入山西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为更好地落实任务要求,寿阳县与山西省农科院、山西农业大学等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全面实施了旱作农业工程。围绕四大产业,投资1600余万元,规划打造嘉禾有机旱作高产玉米种植示范片、嘉禾有机旱作高产玉米景尚乡示范推广片、上湖乡常村高品质玉露香梨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三个千亩以上有机旱作封闭示范片,景尚乡重桃村有机旱作蔬菜试验示范区,景尚乡景尚村北下洲小组优质杂粮试验示范区,松塔镇松塔村富硒彩谷试验示范区,松塔镇松塔村富硒土豆、大豆试验示范区四个有机旱作特色试验示范区。实施规模14270亩,实施主体5个,推广应用集成技术十余项,相继赢得了农业农村部、省农业农村厅、市农业农村局的充分肯定。
从十年九旱的低产田,到林茂粮丰的宜居家园,寿阳人民闯出了一条小康新路。
打好有机旱作持久战
由干旱少雨且干旱频率在加快、旱情在加剧、生态依然脆弱的省情决定,发展有机旱作是山西农业的必由之路。
“自从采用了有机旱作配套技术之后,产量更高了,品质也更好了。现在富硒新小米一斤有时候能卖到14元到15元。”山阴县岱岳镇七里沟村的谷子种植户刘振兴乐呵呵地说。朔州市被确定为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市后,“有机旱作”就成了山阴县农民口中的热门话题。
山阴县紧扣“全省特色农产品加工”和“雁门关生态畜牧核心区”两大基地建设契机,按照“一年起步、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基本建成”的有机旱作农业发展思路,强力推进全省有机旱作农业示范县建设。
为进一步发挥示范县、片典型引领作用,省农业农村厅成立了100名农业专家组成的有机旱作农业技术指导组,建立了首席专家包县包片服务机制,为示范县、片提供生产指导、技术服务。目前,全省已在3市10县整建制创建示范区,在全省择优选择了70个集中连片地块创建示范片,已建设抗旱节水新品种示范基地3000多亩,建立特色良种繁育基地4000余亩。选育、引进杂粮和油料作物抗旱节水新品种100多个,因地制宜遴选出50多项集成技术,其中渗水地膜谷子穴播、小麦探墒沟播、高粱密植精播等旱作技术深受农民欢迎。
本报记者张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