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是右玉的灵魂,绿色是右玉的本色。
今日右玉,已然成为绿水青山的塞上小城,追求的是富而美的生活品质。
一
6月15日,记者深入右玉县进行采访,已经感受到一股强烈的发展势头。
采访车在右玉县翻山越岭,穿梭于茂密的树林,空气中的氧离子通过鼻腔进入肺部,感觉人的年龄一下回到少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标语,随处可见,在保护好绿水青山,培育生态优势的同时,想方设法把生态优势转化为富民优势、发展优势,是右玉全县干部群众的共识。
标语时刻提醒着干部群众:绿起来还要富起来。
据介绍,今日右玉,正以建设国家级生态文化示范区为载体,积极争取事关右玉长远发展、实现绿色崛起的政策支持,通过政策洼地形成优质生态产业集聚,推动“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转化,构建高质量转型发展的产业体系,打造生态产业要素高质量集聚的“发展高地”。
3月16日,右玉县2020年重点工程项目集中开复工启动仪式在该县城市会客厅项目工程现场举行。当日,城市会客厅项目、南河湾生态系统提质工程、古长城旅游项目3个文旅产业项目集中开复工,掀起了右玉县生态文化旅游项目建设热潮。
“总投资7.6亿元的集旅游服务、交通枢纽、文化展示、市民休闲为一体的右玉城市会客厅综合体项目的开工建设,必将带动全县生态文化旅游业发展。”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党工委副书记、管委会常务副主任田心世介绍。
城市会客厅、足球夏训基地、玉龙万亩观光牧场、杀虎口文化旅游……一个个重点文旅项目建设如火如荼,宛如一颗颗耀眼的明珠,在右玉大地闪闪发光、竞相争辉。
二
如何才能将右玉文旅“大戏”推向全国乃至世界大舞台?
右玉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牢固树立“项目为王”理念,把招商引资作为改革创新的突破口、全局工作的主抓手,在招商引资上出实招、求实效,全力推进项目建设,助推“绿水青山”更快向“金山银山”转化。
记者发现,该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紧紧抓住省、市支持和推动右玉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政策机遇,在转化“绿”、提升“绿”、拓展“绿”上下足了功夫。
首先是积极加强顶层设计和系统谋划,精心制定招商引资总体方案。方案突出文旅融合、农副产品深加工、新能源、大数据等新特优产业。
为此,该县编制完成《右玉旅游宣传营销方案》《旅游重点项目策划》,形成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农副产品深加工产业等6大类、40个项目。
同时,推行“一枚印章管审批”制度,贴心服务暖客商,全力优化营商环境。通过讲好右玉故事,宣传好右玉精神,展示好右玉形象,吸引更多企业和企业家到右玉投资兴业。
三
今年以来,在做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时,右玉县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统筹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各项重点任务,确保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双胜利”。
紧扣年度目标任务,创新招商方式,大力推行“不见面”招商,意向项目专人负责不间断对接,全力促进项目落地。“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不断探索国际招商、产业链延伸招商、飞地招商等有效途径,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区为主要目的地,成立专业招商组和小分队招商组精准招商。年内开展各类招商活动10次以上,引进2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计划引资5.5亿元。
目前,该县已与省能投公司、重庆宏达智慧城市发展有限公司等20余家省内省外企业进行对接,签约总投资40.67亿元的项目10个。
这就是右玉县提出从“绿起来”到“富起来”升级的自信所在。
70多年绿色接力,右玉人民书写了可歌可泣的绿化奇迹,诞生了催人奋进的“右玉精神”。如今,解决了生存问题的右玉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为迫切。新时代的右玉如何坚持、弘扬和发展“右玉精神”?相信右玉县委、县政府秉持为民初心,继续带领群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就能回答人民的期盼。
本报记者刘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