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垣曲移民办面对时间紧、任务重、困难多的“扶贫大考”,强化党建引领,主动担当作为,念好“六字经”,谱好“六部曲”,蹚出了助力决战脱贫攻坚新路子,使全县脱贫成效不断巩固,工作亮点精彩纷呈,让移民群众有了更多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念好“引”字经,谱好党建引领曲
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垣曲移民办认真落实各级决策部署,努力践行县委“实快敢公韧”作风建设总要求,紧紧围绕“强化党建务实作风,各项工作勇创一流”目标,实行了“三步走”:一是发挥支部带头作用,让“战斗堡垒”发挥出“战时作用”,激发了基层干部群众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二是建立健全制度机制,让“制度建设”转化为“组织优势”,为脱贫攻坚工作扎实开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三是实行引入指导机制,让“系列活动”转化为“总体要求”,推动脱贫攻坚工作高质量高效率向前,从而谱写了党建引领促脱贫之曲。
经过深入调研,从优先实施与脱贫攻坚最为密切的饮水安全入手,积极建设大水网,谋划实施了一系列大举措。针对群众吃水问题,实施了“2+N”饮水项目方案,即争取专项资金2000余万元实施了古城、王茅集中供水工程和英言镇集中供水工程;先后投资400余万元实施饮水工程,使全县11个乡镇、45个村、5万余人结束了饮水质量差、水量不足的苦难历史。先后投资500余万元,实施了10多个村的灌溉项目,使5000余亩旱地变为高效水浇地,年增收400余万元,受益群众2万余人,为全县加快脱贫攻坚步伐奠定了坚实基础。
念好“扶”字经,谱好产业扶持曲
坚持以优势产业开发为重点,以农业产业扶持为基础,实现农业生产规模化,促进贫困移民村经济发展和移民增收致富。垣曲移民办高度重视产业规划,不断完善项目,产业布局不断优化。配备设施,耕种条件不断优化。目前,全县移民农业生产实现了初步的产业化发展规模,已形成樱桃、石榴、药材、黑麦、杞柳种植基地13个,种植面积1.2万余亩;黑鱼、小龙虾、肉猪养殖基地12个,惠及全县8000多名移民,人均年增收1000元左右。
紧紧围绕县委、县政府产业布局,积极争取计划外专项资金,创建了“三园两厂”,为移民群众搭建了坚实的就业增收平台。所谓“三园”:一是着眼移民就业,创建了投资2700万元、占地150亩的移民就业园;二是着眼新型工业,创建了投资2697万元、占地30亩的移民装饰材料产业园;三是着眼现代农业,创建了投资900万元、占地120亩的移民农业园。“两厂”则是着眼核桃产业,创建了投资175万元的核桃深加工厂;着眼杞柳产业,创建了投资700万元的古城工艺品编织厂。
垣曲移民办相关负责人介绍,“三园两厂”的创建,共解决1200名贫困移民劳动力的就业问题,每年增加移民收入3600万元。同时,利用“三园两厂”租金解决贫困移民群众子女上学、大病医疗、意外事故及务工交通补助等方面的实际问题,真正体现了“移民企业为移民”的服务宗旨。
念好“振”字经,谱好乡村振兴曲
垣曲移民办将项目规划设计与农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与国家新农村建设工作保持同频共振,积极助力乡村振兴。
乡村振兴要让乡村美起来。先后投资1100余万元在赵家岭、岭回、下亳、古城等8个村实施了美丽移民村建设项目。投资300余万元为全县9个移民乡镇、65个村配备垃圾车15台、垃圾箱356个,投资500余万元打造了亳清河长廊驿站、五龙泉小游园等10多个旅游景点。投资400余万元兴办了现代化食用菌种植基地、现代化猪舍等“扶贫车间”11个。
这些项目的实施有效改善了贫困村的村容村貌,同时帮助贫困户销售农产品30万元,并带动200余名贫困移民群众实现了就近就业、脱贫增收,为助力乡村振兴作出了积极贡献。
为把每项脱贫攻坚扶持项目建成精品工程,让移民群众满意、得实惠,垣曲移民办采取了“多管齐下”,不仅增强精品意识,确保工程的高标准、高质量实施,而且做到了超前谋划设计,每年年初都建立200个项目的移民后扶项目库,为项目的高标准、高质量实施打好了基础。并明确了工程“身份”,制作了项目责任牌,实行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增强了每个责任人在各个施工环节中的责任心,确保了工程质量。
党建引领促脱贫。2018年至2020年,垣曲移民办先后争取项目资金1亿余元,实施常规性移民后期扶持项目114个、重点项目12个,项目完成在全市、全省最快最好,为全县涉及移民工作的10万多群众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搭建增收致富平台提供了强有力的项目支撑。
本报记者刘业飞 通讯员张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