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需求也有市场,为何我省的婴幼儿看护机构数量和质量都不尽如人意?调查发现,家长选择看护机构时更看重机构综合配置,这其中,费用仍然是首选因素。省统计局专家认为,要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市场监管和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生育福利制度等措施,打通需求和使用最后一公里,保障婴幼儿健康成长。
机构照护花费较高
与在家看护相比,机构照护显得势单力薄,选择的家长很少。此次调查中,只有8.4%的受访者选择了专业机构托育,机构照护明显“底气不足”。
尽管只有8.4%的受访者选择专业机构托育,不过从其选择托育机构的原因来看,培养孩子自理能力是其最主要的考虑,其次是让孩子有玩伴,有1位受访者填写“到了上学年龄自然去上”。这一类家长更加着眼孩子未来发展的前瞻因素。此外,减轻自己和家人照料孩子负担、家里无人照看,也是选择机构的因素。
选择机构照护的家长,对机构“安全保障”等三大项目的满意程度整体偏好。但21.4%的受访者认为托育机构专业化、规范化水平一般,还有3.6%不太满意托育机构的安全保障、卫生条件与卫生保健条件。
省心的同等条件就是“费钱”,半数受访者月均花费在1000-3000元。那些把孩子放在专业托育机构照育孩子的受访者,在托育机构平均每月托育费用上有50%的受访者每月花费1000-3000元,这其中包括食宿、医疗卫生保健、教育、看护等。而每月花费在500-1000元、500元及以下、3000元及以上的受访者占比分别为35.7%、7.1%、7.1%。
此外,在家庭平均每月用于育儿的全部费用上,54.39%的受访者表示家庭平均每月用于育儿的全部费用在2000元及以下,还有28.33%和13.88%的受访者家庭平均每月用于育儿的全部费用在2000-4000元和4000-6000元区间,另有3.4%的受访者家庭平均每月用于育儿的全部费用在6000元及以上,这意味着,这个家庭一年花费在育儿费用的支出达72000元以上。
机构“综合分”受关注
什么样的因素在左右家长的选择呢?调查数据显示,家长选择更看重机构综合配置、托育方式,而费用仍然是他们首选考虑因素。
“托育机构人员综合配置很重要。”一位家长表示。在此次调查中,在问及“您希望托育机构配备以下哪些类别人员?”时,从“合格资质的管理人员”到“保安员”等6个选项,全部高票列入其中。与此同时,“费用”也是家庭选择照护机构最重要的一项内容,成为223位受访者首选项目。
家长理想的托育方式与机构提供的服务高度吻合,就是工作日全日托管。受访者更青睐于工作日全日托管的方式,53.6%的受访者选择此方式,而工作日半日托管、计时托管和双休日及节假日托管紧随其后,占比分别为17.8%、17.8%、10.7%。受访者中没人选择寄宿制。
那么,啥样的托育机构符合家长要求?民办幼儿园托班是最主要的机构类型。从受访者选择托育机构的类型看,42.9%的受访者选择民办幼儿园托班,是最主要的一种机构类型,其次为社区托育点、社会上民办的早教或托育机构,占比分别为25.0%、25.0%、7.1%。
期盼政策加快落地
针对此次调查中发现的婴幼儿照护存在的主要问题,加快补齐民生保障和城市功能短板,打通需求和使用最后一公里,省统计局专家认为,应加快婴幼儿照护服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市场监管和政策扶持,全面落实生育福利。
在此次调查中,在问及“您所在的社区、街道附近是否提供以下面向3岁婴幼儿和家庭的照护服务”时,252位受访者表示“没有”,而不论是幼儿园、社会力量、社区居委会还是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提供3岁以下婴幼儿托育、亲子服务或“三优”服务,填写这4类选项合计148人,表明3岁以下婴幼儿和家庭的照护服务供给相对不足。
调查中,当被问到“您认为目前当地婴幼儿照护服务存在哪些不足”时,许多家长反映婴幼儿照护机构供需缺口大、入托难,照护费用高昂,缺乏照护服务相关政策及监管,这些点也成为受访者最关注的项目。对此,我省应规范发展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构建婴幼儿照护服务管理规范体系,出台婴幼儿早教领域行业专业标准。应健全完善婴幼儿照护服务的管理制度、收费标准,强化婴幼儿照护服务机构登记备案、质量监管评估标准,加强婴幼儿照护信息服务支撑和重点问题的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避免“劣币”驱逐“良币”现象。
值得注意的是,关于“您希望政府在哪些方面加强婴幼儿照护服务”这个问题,有151人选择了“落实用人单位产假政策”。这表明,用人单位要严格执行国家生育福利政策,全面落实产假、护理假、哺乳假,可根据单位条件,适当增加婴幼儿照护配套相关福利措施,增加产假天数、陪产假天数和相关报销优惠,要加强对脱产照护婴幼儿父母的就业指导服务和职业技能培训,保障职工劳动权利。此外,用人单位及其工会,妇工委等组织,根据单位实际状况,还可针对3岁以下婴幼儿育儿父母提供适当生活保障和物质帮助,例如每月发放现金补助或实物供给等。
本报记者王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