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坚持正确舆论导向,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在媒体时代,党报如何提高新闻舆论“四力”?
古诗云:“巧笑倩兮,美目盼兮”,一个人有了炯炯有神的眼睛,就会机灵许多。而标题作为新闻的“眼睛”,只要能点准点亮,同样会生动传神,辉映全篇。新媒体时代更是读“题”时代。优秀的标题,是新闻整体成功的基础。党报要不断探索传播规律,在制作标题上下功夫,让新闻的“眼睛”亮起来,用“明眸善睐”的标题吸引受众的眼球,激发阅读兴趣和爱好。
一、准确反映内容,鲜明展示观点
新闻标题,是对整个新闻的概括,应该让读者能够通过标题大致对新闻有所了解,因此应尽可能使用大众语言,力求口语化、通俗化、生活化。2016年,太原日报刊登的题为《8年攒出近7个西湖》的新闻,简朴的语言,生动的表达,直接揭示主题,极具冲击力,让人感到非常亲切。
另外,报纸新闻是对于事实的报道,因此,在报纸新闻标题的拟定上,一定要注重以实事求是为基本原则,更应该站在客观立场上、具有鲜明观点,坚持正确的舆论引导。少年法庭是我国司法制度的创新,为中国司法和人权领域作出了重大贡献,成就了中国的少年法庭经验和范本。2010年,太原市少年法庭成立后,“第一案”备受关注。太原日报以《少年法庭第一案很“人性”》为题,起到了很好的定向导航作用。
二、力求简洁生动,增强传播效果
报纸新闻标题是对发生新闻的一种概括,所以,在标题的字数上不应该过长。根据科学调查研究表明,标题在10个字以内时,最能够引发读者的兴趣。
一代伟人毛泽东同志深谙此理,在他数十年主持和领导报刊的革命实践中,亲自撰写并审阅修改了大量的经典新闻,形成了他的独具特色的标题艺术和宝贵经验。1957年夏,毛泽东对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吴冷西提及改进人民日报工作时,曾经指出:“文章要写得短些、通顺些,标题要醒目些,使读者爱看。”他为新华社撰写的重要社论《将革命进行到底》《丢掉幻想,准备斗争》等,标题简短有力、旗帜鲜明,以强烈的宣传鼓动、解惑示趋的感召力和动员力深受读者喜爱。
在报纸新闻标题的拟定上,还要巧用拟人、借代、双关、拈连、比喻等修辞手法的应用,使标题形象生动、通俗传神。T800级碳纤维,是航天航空领域的关键新材料,承担着国防现代化的重要使命。但是这种科技新闻写起来,很容易生涩拗口。太原日报记者巧用双关修辞手法,标题《“碳”为观止的材料之王》直奔主题、简洁明快,且引人入胜。
三、巧妙引经据典,提升人文情怀
诗词歌赋、成语典故是我国世代流传下来的经典宝藏,有着强烈的群众基础。诗词、成语通常字数较少,但是其表达着较为深刻的含义,较为适用于报纸新闻标题的拟定。例如,第9届中国新闻奖一等奖作品《项庄舞剑,意在沛公——明传人民币贬值,实为投机谋暴利》的标题,运用一个历史故事,构思巧妙,主标题句式整齐、音韵铿锵、节奏鲜明,读来朗朗上口,生动传神,具有很强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在20世纪中国新诗史上,余光中的《乡愁》无疑是首传世之作。尤其是那一句“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委婉动人。《人民日报》上曾有一篇文章反映的是春运期间买火车票新闻,标题就是化用了这一佳句而拟制的:《春运时,乡愁是一张小小的火车票,我在这头,家在那头(引题)回家的票,你买到了吗?(主题)》。家有至亲有乡亲。随着春节的临近,思乡与思亲的滋味在心头蔓延,因为一张小小的车票,“乡愁是愈演愈烈,思归的人们怎能不赶紧看下回家的车票?
四、不断与时俱进,用好网络语言
网络语言简洁生动,新词新意层出不穷,传播迅速。在网络时代,越来越多的网络语言因为不拘泥于传统的语法,更偏向于口语化、更接地气被运用到新闻标题上,比如“火”“给力”“厉害了”简洁生动,吸引人眼球。例如,“厉害了”指具备有某项特殊超凡的技能,或是能做一般人做不了的事情。“厉害了”一词也被广泛的运用于新闻标题,比如《厉害了!歼-20飞机已经列装部队》,《厉害了,我的国》,隔着标题都会觉得真的是太厉害了。
在练好这套“吸睛心法”的同时,笔者还要叮嘱大家:千万不可做“标题党”,过分运用夸张手法、过分运用骇人表述、过分运用煽动语言、过分脱离新闻主题。只有坚持高质量、高标准,精准化、接地气,才能最终获得受众的青睐,达到传播效果。(作者:太原日报社 赵继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