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论坛

守正创新,做好典型人物报道探析

  典型人物是时代精神的标杆。典型人物报道一直是传统媒体报道的“拳头产品”,也是其报道优势。在典型人物报道中对具有示范意义的“典型”进行深入的解读和详尽的探究,挖掘富有价值的信息并传播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观念,能发挥出规范价值理念和对意识形态工作提供指导的重要作用。
  如今,主流媒体依然十分注重典型人物的报道,但是,随着互联网发展带来的传媒生态的变革,如信息传播的多样化、阅读方式的碎片化、热点更迭的快速化,都为提升典型人物报道的吸引力、影响力增加了新的难度。如何适应时代发展需要,避免程式化的宣教,发现、塑造、报道好新闻典型人物,让典型人物的报道再出新意,从而发挥典型人物报道引领社会主流价值观、传播正能量的积极作用,是主流媒体从业者始终要面对的课题。

一、提炼核心价值,典型报道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风貌,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典型。每个时代的典型人物身上都被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并被赋予独特的“时代感”。
  典型人物报道要着重体现这种鲜明的“时代感”,注重提炼其所处时代的深刻内涵,注重挖掘典型人物代表的“正向”的社会价值意义,更加贴近时代、贴近社会、贴近受众,才会更具有吸引力和影响力。时传祥、王进喜以不怕苦不怕难、甘于寂寞、勤奋敬业的精神鼓舞人,体现了他们所处时代的主题就是自力更生,艰苦奋斗。
  进入新时代,我们亟须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的跃升,中国经济正在迈向高质量发展,这也将是一个培养、造就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大时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典型人物报道只是关注勤劳节俭、在岗奉献的精神品质就过于单一化。此时,“工匠精神”作为经济发展的“热”词被高频度提及,正是契合了时代精神和社会需要。
  大国工匠们凭借丰富的实践经验和不懈的思考进步,带头实现了一项项工艺革新、牵头完成了一系列重大技术攻坚项目。他们在各自工作岗位上的守正创新正是当今我国时代精神的体现。2016年起,国家网信办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联合开展“中国梦·大国工匠篇”大型主题宣传活动,新闻工作者们深入基层、深入厂矿车间,撰写了一系列刻画“大国工匠”的稿件,如《“大国工匠”朱林荣:“焊卫”高铁安全 永远追求极致》《“战机医生”陈卫林:20年成就航修大师工匠精神代代传承》等。一批德艺兼备、敬业勤勉的“大国工匠”人物树立了起来。
  在对“大国工匠”的典型塑造中,新闻宣传报道注重推出一些具有丰富内涵的高端典型,突出一些能够提供方法和技巧的解决方案的人物,同时多层次宣传工匠的成长之路,运用典型人物报道加大教育引导力度,树立工匠典型,厚植工匠文化,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劳动、崇尚劳动的良好氛围。

二、加强感人细节的挖掘加工,夯实典型报道的“厚重感”

  典型报道需要用丰富的事例作支撑,典型的不同其事迹也各呈特色。提高典型报道的分量,重要的一点是增强典型报道的厚重感,达到主题思想与内容的高度统一。
  如何使典型人物报道更具厚重感,更有表现力和吸引力?穆青曾说:有时一个细节比千言万语生动得多,深刻得多,有力得多。所谓细节,常被称作“新闻的细胞”、“通讯的血肉”。细节,尽管看来似乎是细枝末节,却小中见大,正是人物生活中最真实、最具特色的精华部分,是人物报道的活力所在。在典型人物报道中,成功的细节描写,往往能“窥一斑而知全豹,以一目尽传精神”。
  2019年4月8日,新华社刊发《英雄无言——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本色人生》。在这篇报道中,积极践行“眼力”要求,用点滴小事和细节刻画了不忘初心、深藏功名的95岁老党员张富清的英雄形象。“张富清简陋的家中,珍藏着一个打满了补丁的搪瓷缸。一面是熠熠生辉的天安门、展翅飞翔的和平鸽;一面写着:赠给英勇的中国人民解放军——保卫祖国、保卫和平。孙玉兰说,这是丈夫最心爱的物件。”“斑驳的墙壁,褪色的家具……虽然朴素,这个家整洁而充满生气。阳台上整齐地养着一排绿植,像是一队整装待发的战士。”这篇报道注重以事实说话,充分运用故事和细节,生动展现老英雄的生活点滴,折射出老英雄的精神境界,以小见大,见微知著,增强了报道的厚重感,提升了典型宣传的公信力和感染力,达到广泛传播的最佳效果。此外,对这种细节的烘托放大,对反映人物精神起到“四两拨千金”的作用,但也容易遗漏,必须练就一双犀利的新闻慧眼。

三、激活典型身上的闪光点,给新闻报道一个新落点

  写出典型人物的先进性,是典型报道感人、引人的关键所在。先进性是时代精神在典型人物身上的折射,是典型人物最能给人以方向、信心和力量的基点。新闻工作者必须善于捕捉隐藏在典型人物身上先进性的“新落点”,并迅速传达给社会,使之产生巨大的引导力,发挥凝心聚力、成风化人的作用。
  生活并不缺少美,而是缺少一双发现美的眼睛。典型人物大多蕴含着时代所稀缺的闪光品质,新闻工作者要作出准确判断,挖掘独特新闻,坚持锤炼“四力”,带着真情实感投身到采访报道中,深入基层现场捉“活鱼”,从不同寻常中深刻地剖析和理解典型人物,发掘并激活典型身上的闪光点,给新闻报道一个新的落点。尤其是熟悉的事物更要深度挖掘,写出直击人心的人物报道,把不同领域的典型报道得有声有色,找出其特有的精神品质和独特的示范意义,让先进典型产生更大的社会影响,发挥更大的社会效益。
  获评第二十九届中国新闻奖文字消息二等奖的作品《农民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余载收集836名烈士资料替98名烈士找到亲人》,讲述了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五条岭烈士墓70余载,并收集烈士资料、为烈士寻找亲人的感人事迹。记者敏锐地研判到,对卞康全这个人物及其事迹的报道,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领域具有特别的意义。卞康全一家三代守护烈士墓的红色故事,点燃的正是人们心中的精神火炬,照亮的正是全社会的爱国情怀,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记者挖掘的这一“新落点”,更加具有强烈的时代意义和鲜明的价值取向。(作者:山西工人报社 张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1-01期

  • 第2020-10-31期

  • 第2020-10-30期

  • 第2020-10-29期

  • 第2020-10-28期

  • 第2020-10-27期

  • 第2020-10-26期

  • 第2020-10-25期

  • 第2020-10-24期

  • 第2020-10-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