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论坛

媒体融合背景下党报记者业务能力浅析

  当前,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传播技术正在发生着巨大变化,媒体融合大势所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移动优先策略,让主流媒体借助移动传播,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党报是党和人民的喉舌,党报记者是党报新闻采编过程中最为重要和活跃的因素之一。媒体融合背景下,党报记者应转变观念、顺势而为,针对不同传播平台制定科学传播方式,在实践中努力提升新闻采编能力。

一、意识到位,拒绝“打酱油”

  截至2020年6月,我国网民规模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0%;手机网民规模达9.32亿,网民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达99.2%。受众获取信息的渠道正从“阅纸”向“阅屏”转变。作为党报记者,要有“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的心态,积极推动媒体融合。而在此过程中,党报记者应拒绝“打酱油”,做好“主力军”。
  坚持移动优先。网络发展日新月异,移动传播风生水起。速度已成为媒体新闻传播比拼的关键。相比于网络媒体,党报的优势在于权威性和公信力,劣势在于时效性和信息量。移动网络最大的特点就是碎片化。这也要求党报记者在报道过程中,无论是党政方针宣传、民生关切报道,或者舆论监督等,要适应移动端“短平快”的特点,文章短小精悍、切中要点,语言平实、贴近网民,传稿迅速、播发及时。
  坚持内容为王。新闻传播内容是根本,新媒体时代同样呼唤好作品。党报记者应处理好“变”与“不变”的关系。“变”的是媒体格局、舆论生态、受众对象和传播技术,“不变”的是社会对于有态度、有深度、有温度的新闻的需求。党报记者是“党的政策主张的传播者、时代风云的记录者、社会进步的推动者、公平正义的守望者”,要着力挖掘新闻背后的人文价值,彰显社会进步和公平正义。
  坚持用户思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受众在哪里,宣传报道触角就要伸向哪里。网民使用移动端比例逐年上升,新闻已从单向传播向双向传播转变,受众也从被动接受到积极互动转变。如何提升新闻传播力?除做好内容外,还要树立用户思维,想民之所想、思民之所思。党报记者平时就要认真研究分析平台大数据,根据用户性别、年龄、知识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组建用户画像,做到传播内容有针对性。

二、策划到位,防止“一刀切”

  如今,报纸、PC网站、“两微一端一抖”等多种传播形态已成为党报标配,特点各异的传播形态也意味着党报记者无法将同一篇报道用在所有的平台中。因此,在采访前期和采访过程中,要针对不同平台的传播特点做好策划并及时调整,防止“一刀切”。
  摸清平台传播规律。新闻在不同平台传播特点不同,如从时效性看,微博和客户端时效性最强,因为不需要太多排版,适合发时效性强且篇幅较短的消息,且客户端具有不限推送功能,因此在时效性上传播效果要更好。纸媒时效性差,但在深度报道尤其是宣传党的主张方面,具有天然优势。直播和短视频,其现场感强,更容易被用户接受。作为党报记者,应熟谙平台传播规律,在新闻策划时,针对不同的新闻内容,选取不同的报道策略,从而在采制过程中事半功倍。
  选题来源不拘一格。新媒体时代,选题也不仅仅局限于热线电话,网络舆情热点皆可作为选题。网络信息量巨大,对于记者来说,通过网络渠道收集新闻选题,不仅有利于快速获取新闻线索,同时还可以查阅与该新闻相关的链接,通过横向和纵向比较,为记者提供更多的新闻来源和资料。同时,社交平台还可以为记者提供采访对象的信息,如网络上对于采访对象的介绍,微信朋友圈、微博中采访对象的动态等等。

三、行动到位,切勿“啃老本”

  媒体融合背景下,传播渠道的多样化也要求身在传统媒体的党报记者想要通过只写文字的“啃老本”方式,已无法满足当前新闻报道要求。在新闻报道过程中,记者要优化整合资源,利用各平台特点,采用不同的采制方式,努力使自己成为“多面手”,提升网络素养,同时在面对形形色色的信息时,要能够辨伪存真。
  兼就“十八般武艺”。张口能说、提笔能写、图片能拍、视频能剪,曾经能够胜任这些工作的一群记者如今成为了一个记者基本的采访制作技能。图片、文字、视频、出镜等复合技能都需要掌握。此外,党报记者还需要能够熟练使用各种新技术设备,如大数据分析、5G直播流搭建等等,保证其素材能够符合不同传播平台的要求。
  炼就“火眼金睛”。现代信息爆炸式增长,给人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出现假消息泛滥、网民深受其害的现象。党报以其权威性成为网友心目中的“金字招牌”。党报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更应对时间的真实性进行考量,多方考证,确保素材真实,且加强自身对于相关知识的学习,提高对事件的深度剖析能力,守护新闻的生命——真实性。
  成就“互联网土著民”。在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主持人”的时代,如何于众声喧哗中守好网络舆论阵地,对于党报记者是一大考验。党报记者担负着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等职责使命,想要守住网络舆论阵地,就要提升自身网络素养,强化自身互联网思维,成为“互联网土著民”,用网言网语跟网民对话,让网民信得过、靠得住,方能在网上网下汇聚起磅礴正能量。(作者:山西日报社 张琦)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0-11-27期

  • 第2020-11-26期

  • 第2020-11-25期

  • 第2020-11-24期

  • 第2020-11-23期

  • 第2020-11-22期

  • 第2020-11-21期

  • 第2020-11-20期

  • 第2020-11-19期

  • 第2020-11-1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