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题提出
《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指明了新的航向,也引领我提升了语文作业设计的理念。“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帮我打开了作业设计的理念,让我认识到了作业设计的重要性。语文作业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不仅是检测教学效果的一种重要手段,还能对学生的语文学习起到一个导向作用,符合新课程理念的语文作业,能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积极地学,灵活地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二、研究对象
通过对小店区实验小学六年级学生(共计670人)进行的一份关于家庭作业的设计问卷,以及我与学生座谈、家长座谈中交流了解到:大多数学生不喜欢老师留重复性、单调、单一的作业形式,却对搜集资料、动手实验这一类作业形式颇感兴趣。孩子们喜欢贴近生活且操作性强的家庭作业,而部分家长却对传统的作业形式有标准答案的比较认同,认为便于监督。
三、归因分析
1.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如果只是让他们被动机械地抄写,即使抄写再多,也没多大实效。现代教学应张扬学生的主体性,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2.语文学习的机会在生活中时时处处都有,“语文学习的外延和生活相等”。也就是说,生活的范围有多大,学习语文的范围就有多大。学生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汲取语文的营养。
3.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学生机械劳动多,既不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又不能提高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学生的作业单调枯燥,缺乏活力,偏重书本,脱离学生的生活和实际。鉴于此,我认为有必要依据新课改的要求,重新全面认识语文作业的意义,赋予它新的价值。课外作业应成为学生巩固知识、快乐实践、创新活力的园地。
四、干预措施
我在平时的教学中就非常重视语文作业的设计,结合自身实践有了以下几点认识。
1.差异性作业的设计
从教育心理学角度看,学生的身心发展存在着差异,这就要求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在作业布置上,既要关注后进生和中等生,又要关注优秀生,根据不同语文能力的学生布置不同的作业,增加作业的层次性供学生选择,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得到保护。
比如:对于语文书中的优秀例文,我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程度,可以背诵部分段落,也鼓励优秀生全文背诵。再如一些作业布置,让学生自选几道题完成。如学生学习《匆匆》一文后,我设计的作业如下:(1)摘抄10个形容词,供课外练笔所用。(2)将你知道的古人描写时间的好词、名言写出来。(3)了解朱自清的生平,写作背景。(4)课后搜集写时间的文章,写出自己的感悟。
让学生自选两题完成,能提高作业的针对性,改善作业效果。
2.实践性作业的设计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探究,获取信息,语文是最容易和社会生活取得联系的学科。实践性作业成为连接课堂与社会生活的桥梁,于是我安排学生开展了搜集资料、演讲、辩论会等活动。
现在的五六年级语文教材中都有“综合性学习”单元,教师要利用好这个单元。比如“遨游汉字王国”单元,我组织学生们走上街头,寻找错别字,并开展了猜字谜的活动,追溯汉字的起源与发展,还引导学生制作小报等,有些学生还自己制作了PPT。再如六年级上册的“诗海拾贝”单元,学生在积累诗歌知识的同时,需要很好地贮存和消化。于是,我布置一项连续性作业,给了两周时间,学生做了诗歌单元的小结,分为必选内容与自选内容。必选内容是选择《诗经》中的片段、唐诗、宋词、元曲各一首,现代诗、儿童诗各一首。最后,我给学生承诺:诗集作为单元测试的成绩百分之六十。学生热情高涨,交上的作业令人惊喜。最后我把学生自己写的诗汇成了班级诗集,并装订成册。
我认为这样的实践性作业能极大地提升学生们的语文素养,让他们真正地喜欢上语文。
3.趣味性作业的设计
苏霍姆林斯基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大都依赖于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不竭动力。
如第11册《怀念母亲》一文后有个阅读链接《我的中国心》,会唱的人并不多,我和孩子们一起唱,给他们讲张明敏的故事,孩子们从歌声中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在学习了《将相和》《半截蜡烛》后,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排练课本剧;学习了《触摸春天》,让孩子黑暗十分钟,写出感受。在一次次表演、感受中,学生们的胆子变大了,语言表达能力提高了,自信心增强了。
4.开放性、灵活性作业的设计
开放性、灵活性作业会为学生提供多元化思考的空间,引发学生创新的热情。
记得去年冬天某个星期一的升旗仪式刚刚结束时,忽降一场大雪,正好我是第三节课,回到教室,当即改变教学内容,上了一节习作课,让学生们赏雪,说变化,说心情,再看,再说。指导20分钟,写作20分钟,课后及时批阅,出现了很多优秀的小作文。我相信这样的作业学生会喜欢,这样的作业也能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实现了由他主学习向自主学习过渡。
在几年的课题研究中,我深刻地认识到“画龙要点睛”,只有作业设计好了,才能成为一节语文课的点睛之笔,才能使作业成为学生拓宽知识面的催化剂,而不是学生的负担。我真诚希望自己的语文作业创新实践,能为生机盎然的语文新课程改革增添一片新绿。(作者:太原市小店区实验小学校 马翠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