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忻州3月28日讯(记者畅雪 通讯员冯媛)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忻州市忻府区南肖村的耕地里,一道道潮湿的深褐色泥土“打着滚儿”翻腾上来,携带着春的气息,弥漫在广阔的田野上。
南肖村村民任永双正在田里开着农机抓紧作业:“赶快翻完地就能浇水。农时不等人!咱得抢时间,今年才能有个好收成!”
为确保农户不误农时、不误春播,忻府区及早谋划、提前部署,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发展高效农业,推动春耕备耕工作有序开展。
南肖村每块地头间隔不远就有一个白色的水泥墩,这是该村的浇地出水口。2019年冬天,忻府区利用冬闲时期对南肖村的3250亩土地进行了高标准农田建设,新打井7眼,并在地头铺设管道,每隔30米设一个出水口。往年春浇时节,南肖村基本都采用大水漫灌,不仅浪费水资源,还费时费工。采用高标准农田建设,有效地解决了浇水难题,极大提升了地力。
“4寸水泵出水量每小时可达80吨,3寸水泵出水量每小时可达50吨,以前浇一亩地用3个多小时,现在只要1个小时,不仅节省时间,每亩地光浇水就可节省30元。”南肖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主任刘茂恒告诉记者,“高标准农田建设可将每亩地玉米产量提高到2000斤以上,村民们种地的积极性也比以前高了。”
近年来,忻府区大力实施打井配套、安装管灌等基础性工程,推动区域内农业生产条件不断改善,为发展高效农业打下基础。以东楼乡为例,经过基础设施配套改善,全乡现有灌溉井100眼,低压管灌14.8公里,膜下滴灌1000亩。
基础设施建设打前站,农资供应也不能落后。在忻府区云中路三角道,各农资销售店农资库存充足、价格稳定,购买者络绎不绝,市场秩序井然。同时,忻府区还利用农村集会等有利条件,组织农机、农技、蔬菜、果树等部门专业技术人员开展春季培训,累计对农户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约3万人次。
此外,忻府区还积极推进高标准节能日光温室大棚建设,推动穴盘育苗、全自动育苗的开展,强化春播精细化管理。
目前,奇村镇、忻口镇、九源街、云中街、东楼、义井等地已全面开始春浇。预计今年忻府区农作物播种面积将达到84万亩左右,围绕辣椒、甘甜红薯、甜糯玉米、香瓜等标志性引领性产业集群,借助现代化农业技术,村民们将种子播撒在了希望的田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