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论坛

健康扶贫交答卷 拾级而上再出发

——统筹推进山西省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

  健康扶贫是落实精准扶贫政策的关键环节,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民生保障。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起航之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强调,要“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山西省作为全国脱贫攻坚战的重要战场,坚持以健康扶贫为重要抓手,在脱贫“摘帽”大考中交出了一份优异答卷,持续推进健康山西与乡村振兴的融合发展。
  一、总结健康扶贫的“山西经验”,守护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
  山西省始终坚持以党中央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总体部署为根本遵循,将健康扶贫作为一项重大民生工程,聚焦“让百姓有地方看病、有医生看病、看得起病”的工作目标,在统筹规划、精准推进、高效服务等方面不断推深做实,逐步摸索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健康扶贫“山西经验”。
  统筹规划,协同构建合力攻坚机制。我省统筹协调发改、财政、卫健、医保、扶贫等部门,形成了“双组长”引领、“双督导”推进、“双签约”服务的合力攻坚机制。省、市、县三级成立健康扶贫领导小组,分别由分管脱贫攻坚和卫生健康的领导担任“双组长”,构建各司其职、协同合作的责任体系;实行年度定期综合督查和不定期专项检查相结合的“双督导”制度,强化扶贫责任传导,确保扶贫政策落实;建立“双签约”帮扶制度,组织因病致贫群众分别与家庭医生团队和乡镇干部团队进行签约,有效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服务和管理水平。
  分类推进,建立健全精准施策机制。我省坚持“精准施策、分类救治”的基本原则,对因病致贫的群众实施“大病集中救治、慢病签约服务管理、重病兜底保障”的“三个一批”政策。明确大病专项救治病种,坚持“应治尽治”原则,开展对口支援;加强慢病患者签约服务管理,坚持“应签尽签”原则,突出综合防控;建立重病兜底保障政策,坚持“应保尽保”原则,落实健康扶贫精准帮扶。
  高效服务,完善基层医疗服务体系。医疗资源方面,推行“县乡医疗卫生机构一体化改革”,形成分级诊疗新秩序,保障“看得上病”;医疗保障方面,实行“三保险、三救助”保障政策,完善基层医疗兜底保障体系,保障“看得起病”;医疗水平方面,“136”兴医工程聚焦群众需求,协同构建三级联动的县域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保障“看得好病”。
  二、构建健康扶贫的长效机制,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统筹推进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战略的有效衔接,是全面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的行动纲领,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一项重要方略,要求我们优化顶层设计、加强部门联动、深化服务理念,构建以“防治并举”为核心的健康扶贫长效机制。
  优化顶层设计,构建防范返贫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制度框架体系。充分发挥各级党组部门在组织协调、政策规范、服务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借鉴健康扶贫的现有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领导责任制、督导制和服务体系,制定防范返贫的过渡政策,确保“四个不摘”政策的严格落实,形成兼顾健康扶贫的责任制度、政策范围、帮扶标准、监管目标等有机统一的制度体系,着力构建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机融合的制度体系。
  加强部门联动,建立防范返贫监测预警系统和公共政策评价机制。以中央关于健康扶贫和乡村振兴战略的总体部署为纲领,加强各级卫健委、扶贫办和医保局等部门的有机联动,建立对贫困边缘人群进行监测的动态预警系统,做到及早发现、早期干预和及时帮扶,降低贫困人口“因病返贫”的风险。同时,基于公开透明的原则建立公共政策评价机制,有效推动健康扶贫政策的疏通传导渠道,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
  深化服务理念,持续完善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工作运行机制。农村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的短板亟需补齐,一方面,建立人才支撑体系,对贫困地区医疗系统人才进行技能培训,委托医科高校定向培养紧缺的医疗专业技术人才;创新用人方式,采用“乡聘村用”等方式,切实缓解基层医疗卫生人才短缺现象。另一方面,要加强乡村卫生室标准化建设,政府部门应在资金投入、设备配置、人员配备、房屋建设等方面加大支持力度,推动农村基层医疗服务的标准化建设。
  三、创新健康扶贫的服务模式,强化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
  随着科技创新成果在医疗领域的渗透,当前,以“互联网+医疗”为基础的健康扶贫的创新服务模式已经逐渐展开,为我国的乡村振兴事业提供了强大的科技支撑,拓展了乡村振兴的发展格局。
  就医流程科学化。前沿科技赋能医疗卫生事业,有助于优化就医流程,解决传统就医流程中存在的“三长一段”弊端,例如,患者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上的“健康山西”APP,在线进行预约挂号、检查缴费、问诊互动等环节。医护人员则可以通过线上数据了解患者的病例病史,及时制定更科学合理的诊疗和康复计划。
  医保政策人性化。基于大数据技术支撑的“医保扶贫信息化平台”,有助于各级扶贫部门和医疗卫生部门动态把握所辖区域的贫困人口的参保情况和就医情况等信息,根据帮扶对象的健康数据和基本医疗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更加人性化的卫生保健计划和医保政策,促进医保改革朝着信息化方向发展,完善医疗保险救助体系。
  健康管理数据化。通过智能手表、健康腕带等智能穿戴设备,对基层贫困人口的健康数据进行采集,对健康状况的影响因素进行动态分析,建立个性化的健康管理电子档案,搭建动态的数据监测管理平台。签约医生可根据健康档案对监测人群进行远程健康教育和健康干预,疾控中心可通过云端共享健康数据,实现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实时监控和及时预警。
  卫生服务均等化。由“万物互联”技术引领的远程医疗服务,促进全国优质医疗资源向基层的纵向下沉,有助于推动医疗资源的全民共享,实现基层医疗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依托于“基层检查+上级诊疗”的模式,基层群众可以利用实体医院的诊前检查结果,通过智能手机上的“好大夫在线”“春雨医生”“快速问医生”等APP进行线上预诊、手术预约、复诊检查、药品配送等,提升优质医疗资源服务的公平可及性。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山西省将坚守“健康中国”的核心理念,坚持“脱贫不脱政策、脱贫不脱责任、脱贫不脱帮扶、脱贫不脱监管”的总体原则,总结经验、构建机制、创新思路,守护乡村振兴的基层基础、夯实乡村振兴的制度保障、强化乡村振兴的科技支撑,着力构建健康扶贫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新格局。[该论文是2019年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立项认定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晋教高〔2019〕19号)的研究成果](作者: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杨烨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4-18期

  • 第2021-04-17期

  • 第2021-04-16期

  • 第2021-04-15期

  • 第2021-04-14期

  • 第2021-04-13期

  • 第2021-04-12期

  • 第2021-04-11期

  • 第2021-04-10期

  • 第2021-04-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