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是幸福生活最重要的指标,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条件。建设健康山西,为三晋人民提供优质健康保障,不仅是增进民生福祉的重要任务,亦是建设人力资源强省和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自《“健康山西2030”规划纲要》以及《健康中国·山西行动(2019-2030年)》实施以来,健康山西建设成效显著。但是,由于主客观因素影响,当前健康山西建设依然处于探索期,为了让山西人民更好地享受健康所带来的民生福利,山西要始终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不断释放健康红利,全力推进健康山西建设。
健康是一种生产力,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马克思主义认为,生产力要素包括劳动者、劳动工具与劳动对象,这其中,人作为生产力中最活跃的要素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人的全面发展是生产力发展的前提和基础,而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纵观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虽然劳动工具的变革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主要标志,但是,人作为“活的因素”,在推动生产力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创造性贡献,这从美国哈佛大学关于亚洲经济迅速增长的研究结论中可见一斑。研究显示:亚洲经济的增长,有30%—40%源于人的健康素质的提高。可见,民众的健康水平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它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所以当今世界越来越多的国家将国民健康战略纳入国家发展战略。从我国40多年改革开放史来看,虽然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是诸多因素合力的结果,但有一个观点是普遍认同的,那就是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以健康劳动力为前提的人口红利。由此可见,健康是国家发展的重要基石,是一种生产力。
健康山西建设,为山西顺利实现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本动力。因此,处在发展关键期的山西,尤为重视民众健康问题,山西在遵循“健康中国战略”的基础上,制定了《“健康山西2030”规划纲要》和《健康中国·山西行动(2019-2030年)》,因地制宜、精准施策,将“健康山西”建设与山西人民对高品质生活的诉求相结合,推动构建大卫生、大健康格局,由此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山西方案。
首先,普及健康生活。健康生活方式与生命质量呈正相关关系,剔除遗传因素影响,健康生活方式是影响生命质量的主要因素。由此,山西从三个方面发力,普及健康生活。一是建立政府—社区—学校—家庭四位一体的健康科普模式,由政府主导,部门与社区协同,全民参与,充分利用多种传播媒介,开展多样化传播活动,让健康科普大众化;二是将“体育山西”建设与普及健康生活相融合,以开展太原国际马拉松等大型体育赛事为契机,促进健康运动新风尚的形成,并积极开展“社会体育与健康生活方式指导员培训”活动,为普及健康生活提供师资保障;三是科学制定“健康运动”处方,实现教育科普的个性化。山西邀请国家级专家,针对不同体质、不同年龄段、不同慢性病人群的需求,制定详细的健身、运动与营养方案,保证健康教育的针对性与精准性。
其次,优化健康服务。山西始终遵循《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山西省加快推进健康服务业发展实施方案的通知》精神,健康服务业有了较大提升。一是树立治未病思想,充分发挥中医药独特优势,基本建立了山西省中医药健康服务体系,并将山西中医药文化元素融入养生养老和治未病服务;二是重大疾病防控体系建设、重点传染病监测防控、慢性病综合防控、地方病防治体系等的建设不断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不断提升。以慢性病人的服务为例,截至2020年底,健康服务受惠的慢性病人达到408万;三是整合型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成就突出,探索并形成了县域医共体建设的山西模式,此模式对全省的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形成了覆盖基层的医疗联合体与智慧医疗系统,优化了基层健康服务质量。
第三,完善健康保障。山西立足健康保障的制度建设与创新,让更多民众享受到由此带来的政策红利。一是完善健康保障制度,在分级诊疗制度建设、建立公立医院运行新机制、健全全民医保体系、完善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等方面取得了突出成效;二是补齐农村健康保障短板,推进健康扶贫精准发力,形成了典型的山西经验,对于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的健康保障问题,探索出了一条以基本医保、大病保险、疾病应急救助、医疗救助等相互衔接的机制,并落实责任,精准服务、精准救治,让贫困人群得到了同质均等的健康保障,初步斩断了贫困与健康的恶性循环,夯实了农村健康基础。
第四,建设健康环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健康的基础。山西为此做了大量的工作,一是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在全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加强乡村风貌管控和基础设施建设,既提升了城乡民众的文明素养,又改善了城市与乡村的健康环境。二是坚决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山西将生态环境治理放到打造“能源革命排头兵”战略地位,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施了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最严格的环境保护制度,同时积极提倡绿色生活方式,美丽山西的绿色底蕴更加丰盈。三是完善了食品安全“可追溯”体系。山西不断完善食品安全监管链条,实现了从食品源头、生产加工、流通销售到餐饮消费全过程的监管,保障了三晋人民舌尖上的安全。
第五,发展健康产业。一是积极发展体育产业。山西应用市场化思路,将重大体育场所优化升级,将其改造成为集体育赛事、全民健身、体育产业、演出活动等为一体的综合功能区,让体育产业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努力发展康养产业,对以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的康养产业培育发展进行总体布局,探索形成融旅游、康养、医疗、护理为一体的产业集群新模式。三是全力推进护工培训就业计划,截至2020年,山西省已累计培训护理员8万余人,为健康产业的发展补齐基层人才短板。四是全面推进多元办医格局,支持形成了公立与非公立医疗机构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健康山西建设虽然成就斐然,但是还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居民“治未病”观念依旧缺乏;农村卫生资源严重短缺的现状尚未得到根本性扭转;农村因病致贫造成的支出型贫困问题依旧严峻;健康环境建设任务仍然艰巨;健康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集群和规模效益。
针对以上问题,山西需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不断提升健康山西建设的质量。首先,普及健康知识,加强健康教育,要从小学抓起,设置独立的健康教育课程,并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特点,开展营养健康教育活动,真正推动健康教育的普及;其次,针对基层卫生医疗资源总体不足的现实,既要注重基层卫生医疗人才的培养,又要继续以医联体为载体,持续推进基层医疗服务的优化与整合;第三,继续完善健康扶贫体系建设,构建多层次健康扶贫治理格局。虽然我省36个国定贫困县和22个省定贫困县已全部摘帽,但为了巩固精准扶贫成果,依然要将其作为重点群体,充分发挥医疗救助制度、新农合制度、医疗大病保险和疾病应急救助的保障作用,并做好各项制度之间的有效衔接;第四,全力攻坚,彻底打赢蓝天保卫战。我省污染严重的根源,在于历史累积形成的以重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与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因此要从经济结构调整入手,大力发展绿色产业,构建清洁型能源体系,这是有效应对污染的关键;第五,支持健康产业的发展。要在综合考量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基础上,让健康产业既发挥自身的预防效能,又能成为山西经济发展新引擎,尤其是利用我省中医药文化的优势,推动中医药文化的产业化发展。[本文系2019年山西省高等学校精品共享课程立项认定课程“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晋教高〔2019〕19号)成果。系2020年度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重点(委托)课题“情系民生 力解民忧”(课题编号:2020ZW026)成果](作者:山西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刘永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