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论坛

论编辑人才发展趋势——学者型编辑

  我国是出版大国,但还不是出版强国。我国要加快出版强国建设的步伐,推出高质量有内容的出版物,尤其是高质量的学术著作,要尽快培养一批优秀的学者型编辑。
  一、学者型编辑是新时代编辑职业的发展方向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本是最重要的投入要素,出版行业更是如此。出版行业是一个内容为王的行业,生产出有价值的内容,才能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知识经济时代对编辑这个内容生产的组织者提出了更高要求。2016年,中国编辑学会第17届年会倡导编辑向“学者型编辑”发展。那什么样的编辑是“学者型编辑”呢?中国编辑学会并没有作出明确界定,出版界对此争论许久。有观点认为,“学者型编辑”特指学术编辑(杜生全,2019),是有期刊学术文章审稿权或专职从事学术专著出版的编辑。比较普遍的观点是,“学者型编辑”指既精通编辑业务又学有所长的编辑(周慧琳,2017)。但有观点认为,“学者型编辑”除了编辑业务能力强,通晓某一学科领域的专业知识,还应具备高度个性化的实践性知识(张恰,2019)。本文认为,在内容为王道的时代,“学者型编辑”是经受过严格的学术科研训练,有较高的理论素养,同时不断思考总结编辑实践经验使之体系化的内容生产组织者,是新时代编辑职业的发展方向。以下,本文将具体分析学者型编辑需要具备的素养和条件。
  二、学者型编辑需要具备的素养
  一般而言,能称得上学者型编辑,需要具备三种素养:较高的学科理论素养,精通编辑业务以及较强的沟通能力,换句话说,需要集学者、经纪人、战友三个身份为一体,贯穿于作品从市场调研到价值实现的生产全过程。
  1.学者型编辑首先是学者。
  顾名思义,首先要求编辑本人是一位学者,要具有相当程度的理论素养,尤其是对高质量的学术专著出版来说。要做学者型编辑,必须对自己的专业学科或研究领域始终保持旺盛的求知欲,了解理论前沿,有自己的观点和独特见解,同时以开放的视野不间断跟踪相关学科、研究领域的变化,编辑相关图书其实也是一种再创作活动,编辑可以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在某一学科、研究领域接受过专业科研训练的人,比如相关领域的博硕士毕业生,可以极大降低编辑的培训成本,从而大大降低图书的生产成本,大大提高图书专业品质。较好的专业知识背景是学者型编辑必须具备的,唯有如此,编辑才能与作者进行有效而顺畅的专业交流,才能准确把握作品主题、发现作品价值,才能看到书稿的不足之处,才能正确修改稿件。否则,不容易看出作者的潜力和作品的价值,从而漏掉优秀作者和作品,或者在修改稿件过程中犯专业错误,贻笑大方。所以,要做学者型编辑,就要想尽一切办法弥补自身专业知识缺陷,充分发挥自己的快速学习能力,实现自身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的良好结合,争取源源不断地推出好作者、贡献好作品。
  2.学者型编辑是经纪人。
  学者型编辑还要是一名版权经纪人,要将作者当成学术明星一样去包装经营,要将出版物当成产品一样推广。
  首先,编辑要能够敏锐地捕捉到作品的思想价值和市场价值,慧眼识英雄,挖掘出优质作者和作品。这就要求编辑对作者研究领域、学术成就、基本观点有比较详细的了解,对作者性格、社交能力的高低有比较准确的把握,对作品的创作背景、创新之处和应用价值有一个大方向的预判。
  其次,学者型编辑最好能够全流程跟进作品创作,时时协助作者保持一个良好的创作状态。最好在作品创作前期就提前介入,根据作者的创作计划,帮助作者搜集相关文献并构建合理的写作框架,然后全程跟进作品创作,即时对作品的逻辑路线、语言表述等方面提出意见和建议,保证作品的创作效率和质量,这就需要编辑具有相当程度的学术水平。而在作品完成后,合格的学者型编辑要认真修改,保证作品顺利出版。
  最后,学者型编辑还要根据出版物市场的供给与需求状况,整合各种市场资源,对作品进行推广营销。书名的构思斟酌、图书封面的设计、社会名人的推荐和封面宣传语的撰写等,处处体现编辑的专业能力。
  3.学者型编辑是战友。
  最重要的是,学者型编辑是作者的战友。作品是作者思想的孩子,那编辑就是作品的监护人。作品是作者心血的凝结,体现的是作者的生命意义和价值。编辑始终对作者充满信心,永远和作者并肩战斗,帮助作者最大程度体现其价值。一部高水平作品的面世,都是作者和编辑顺畅沟通和交流的结果。在创作过程中,学者型编辑与作者互相补位、互相帮助、互相成全,以求合作更完美,把作品做到极致,同时调动尽可能多的资源,让作品得到最大程度的外部支持。
  三、学者型编辑的养成方案
  学者型编辑的要求较高,其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出版社和编辑个人共同持续发力,出版社主要从养成的制度建设和环境营造方面发力,编辑个人则要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
  1.出版社将学者型编辑作为人才选拔标准。
  对一个专业的出版人而言,编辑和学术研究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编辑和学者两种身份可同时共存,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换,这样更有利于宣传自己的学术思想,以及与同道的思想交流。例如,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奥利弗·威廉姆森是《贝尔杂志》的编辑,他将该杂志作为交易费用经济学的宣传阵地,使该杂志迅速发展。
  不仅仅是学术著作,有价值的图书产品都需要具有一定的知识性、原创性和专业性,而且随着人类进入信息泛滥和知识爆炸时代,市场上书名相同、内容相似的平庸之作已太多,时代呼唤精品图书,这对内容的生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根据《出版人职业生存现状调查样本报告(2017-2018年度)》,出版行业博硕士学历占比50%,其中博士学历占比才3%,这就要求出版社重视“学者型编辑”建设,将其作为出版社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工作,将学者型编辑作为人才选拔标准,建议大力度引进一批高学历的专业人才,完善出版社人才队伍建设。
  2.出版社要将学者型编辑作为编辑培训目标。
  加强学者型编辑人才建设,很大程度上需要出版社提供一个好的制度环境。出版社可以定期举办读书会,选择各个领域的经典学术著作,组织编辑交流读书心得,以扩大编辑视野。出版社可以为编辑提供参加学术会议的便利,鼓励编辑提交会议论文参会,与学者探讨专业问题,不一定带约稿、组稿任务,但回来后要写出会议综述,并在例会上报告,鼓励编辑从各个视角对专业学科、研究领域进行系统梳理。出版社也可以鼓励编辑多发表专业学术论文,将论文作为工作考核内容,并给予一定的稿费奖励。在一定条件下,出版社可以成立专门的研发业务部门,根据自己的出版专业领域,申报与之相关的课题,进行专业和出版方向的科学研究。出版社也可以借助合作科研机构力量,并结合学者型编辑的个人意愿,推荐其借调至合作机构,让学者型编辑更深入地参与到图书内容制作中。
  3.编辑自身要下意识地以学者型编辑为职业目标。
  第一,作为编辑,学者型编辑要深入研究出版规律,勤奋修炼“编辑术”,不断反思总结自己的编辑实践经验,最终形成自己的编辑风格,在编辑学领域可以自出机杼,做好作者与读者间的桥梁,做出富有思想性的高质量图书,同时实现图书利润,保证出版社的经济与社会绩效,这是编辑的“硬功”。
  第二,作为学者,学者型编辑要永远保持对知识的敬畏和兴趣,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结构,不断熟悉了解专业图书的理论前沿,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与作者进行高层次有效沟通和对话,才能做出经得起时间检验的出版物,这是编辑的“软功”。
  总之,编辑要下意识以学者型编辑为职业目标,在出版业务能力过硬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己的学术水平,“编研”结合,作为文化产业从业者在这个技术迅速变革的时代大显身手。(作者:中国金融出版社有限公司 史岩)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4-18期

  • 第2021-04-17期

  • 第2021-04-16期

  • 第2021-04-15期

  • 第2021-04-14期

  • 第2021-04-13期

  • 第2021-04-12期

  • 第2021-04-11期

  • 第2021-04-10期

  • 第2021-04-0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