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媒体时代,摄影记者不再是新闻图片的唯一生产者,大众传媒也不是新闻图片的唯一传播者,人人传播、多向传播、海量传播成为时下新闻传播最显著的特点,各类社交平台不断刷新信息传播格局。传统摄影记者要想在媒介快速变革,全媒体风起云涌的大背景下,以静态的瞬间形象应对动态影像和多种媒介融合传达新闻信息的冲击,在竞争中求得生存,实现多栖转型,就必须不断推出有视觉深度,震撼读者心灵的精良作品,用“一图胜千言”的佳作进一步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和公信力,让新闻图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牢牢占据舆论主阵地。
一、坚持政治导向,唱响主旋律;以“小”见“大”,传播正能量。
以人民为中心,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与本质。不论传播方式、采编平台如何变化,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方法永远不会过时。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用“接地气、有底气、聚人气”的新闻作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传递基层群众呼声,做好党和人民的桥梁和纽带,实现党性和人民性相统一,把人民作为新闻报道的宣传主体和服务对象,传播他们的意见、愿望、要求和呼声,就能确保发出的声音是真实而有力的,拍摄的新闻图片是具备吸引力和感染力的。
牢固树立正确的新闻观,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宣传科学理论,传播先进文化,弘扬社会正气,反映百姓心声,讴歌时代精神,为改革造势,为发展鼓劲,凝聚人心,鼓舞士气,与时俱进,才能不断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
从具体事件和典型人物入手,以小见大,取材于小,着眼于大,常常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从“小”切入,以“小”见“大”在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中,更能适应受众的接受方式和认知过程,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加深入、持久。运用小视角的“放大镜”功能来关注新闻事件背后的人和事,虽然普通,却没有人能须臾离开,还给人无限的亲近感,更能体现新闻报道的人文关怀,更能展示新闻的“大洋彼岸”。
二、坚持内容为王,在深挖作品的内涵、拓展外延和增强表现力上下功夫。
一张新闻图片和一段视频新闻相比,其画面有极大的数量悬殊。把一个事件的全过程定格为一个瞬间,把立体事物转化为平面影像,把全方位的新闻场景转化为有限空间,其信息的含量先天受到一定的限制,在这种情况下,“把握画面的信息量、尽力把新闻照片拍出分量、拍得耐人寻味”也就成了全新媒体时代形势下,摄影记者的业务主攻点。古语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一图胜过千言,图片语言的表达至关重要,不仅充分表达图片的内涵,深刻传递画面以外的信息,更能激发读者的求知欲,实现画里画外相呼应。
《千里寻“亲”谢恩记》是我创作《十四年蓓蕾行动秘密进行》之后的又一新闻姊妹篇。受助女孩方园园大学毕业后,专程从安徽来到山西探望武警警官牛何松。报纸画面上,一位年轻大学生与武警警官在火车站前的喜悦相逢,展示出没有血缘关系的“亲人”的那份真挚情感。新颖的题材、新鲜的视角、生动的人物形象时刻揭示着主题。本人采用近景特写手法,力求用具体的事和鲜活的细节打动人。在刻画人物过程中,力求以情感人、细节感人、故事感人,生动再现了他们不是一家人,却骨肉相连;他们没有血缘关系,却血浓于水;她和他相隔千里、素昧平生,却毅然为她筑起了求学之路的感人故事。
三、增强形象性,赋予作品更强的视觉冲击力。
新闻摄影抓取的典型性瞬间形象,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在整个新闻事件过程中多次或反复出现的瞬间形象,记者有机会可以等待、选择;另一种是突发性瞬间形象,一旦错过时机,就再也不可能拍到。这些突发性的珍贵镜头,只有丰富实践经验的新闻摄影人,才能在稍纵即逝的瞬间抢拍定格。这就要求新闻摄影记者既要深入生活,长期淬炼新闻视角,又要具备随即应变、当机立断的能力,对任何突发事件做出最迅速的职业反应。
全媒体时代,充分利用图像及色彩增强视觉冲击力是增强吸引力的一种必然选择。新闻摄影将“视觉冲击力”视为新闻摄影作品的成功因素,富有冲击力和内涵的图片第一时间吸引读者眼球,将人们的注意力引向画面的境界之中。客观存在与主观努力是画面视觉冲击力的形成的两大因素,客观条件为画面的视觉冲击力提供了先决条件,然而面对形象丰富的场景并非每个摄影人都能拍出具有新鲜视觉感受和强烈的视觉感染力的作品。要让自己的新闻图片在视觉表达上新颖而有活力,对于新闻摄影记者而言,最重要的是要调动新的视觉思维构建画面布局,用全新的视角去观察事物,用独特的视觉解读去呈现自身对新闻事件的独到理解。
面对人人都是新闻传播者和受众的大背景,新闻图片以一种更活泼、更接地气的方式“走”入读者中间,更易为读者接受。新闻摄影人只有在唱响主旋律、传播正能量的同时,坚持“三贴近”原则,不断深入基层一线,才能采访出“带露珠、冒热气、接地气”的鲜活作品,始终将影像表达作为提升党报品质与“颜值”的主要手段,才能赋予作品更强的生命力,用新闻图片来讲故事,让新闻图片“会说话”。(作者:晋中日报社 曹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