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论坛

下基层需严把“真实”关

  真实、鲜活且有价值的新闻,多数来自于基层。这要求记者俯下身子,沉下心,迈开双腿,走下去,走进企业、走进农村、走进老百姓的家,走进新闻事实发生的地方,才有可能写出生动感人,现场感强,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好新闻。但久在基层的媒体记者站工作的经历告诉我们,虽然好新闻容易出自基层,但下基层抓新闻也需要把好“真实”关,这样才能写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新闻。

基层不能只看材料,听汇报,应该走出材料堆

  在基层记者站工作,似乎到农村地头、到乡镇办公地点、农家企业的现场等是家常便饭,但随着通讯设施的提高和宣传方式的多元化,采访人只要一到,宣传材料就摆到了面前,随后还会有负责宣传人员的汇报,如果此时你被眼前的资料所引导,被汇报人的口若悬河所信服,不加任何调查就动手出稿,虽然身在基层,也容易报道失实。
  新闻界老前辈梁衡先生曾感言:作为记者,每天或在一段工作时间内的愿望是什么?就是自己采写的稿子能发出来,并能引起社会强烈的反响。身为记者,要想自己的愿望实现,首先应该追求真实的新闻。因为这是新闻的本质属性所决定的,也是新闻价值构成的基石,新闻是客观存在事实的报道,事实必须真实才能成其为新闻,如果事实的报道失实就不是新闻,也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因此,记者就应该把力求真实作为基本功,在任何采访中都要从材料堆中走出来,抓住新闻事件的客观存在,最大限度地掌握和反映实际情况,竭尽全力维护新闻的真实性。
  2011年清明节前,晋城市泽州县某村打电话反映,说村边地里出现盗墓现象,几户村民家的墓穴被盗挖。得知情况后,笔者立即驱车30多公里赶到现场,村民讲述了墓穴被盗的前后经过,并提供了当时被盗墓穴13座的数据。
  根据掌握的上述情况,似乎村民反映的问题已经坐实,作为文字报道的要求,所掌握的材料已经够用。但细分析,村民们反映的情况距离最初发现时已过了些日子,是否还会有新情况出现?被盗尸骨为何女性居多?这些盗挖墓穴背后的问题,到底反映了什么社会问题?
  为了进一步掌握事情发生的环境、现状等因素,笔者排除了当地种种习俗迷信说法,坚持到现场细查清点,不仅搞清了被盗挖的墓穴数量已增至19座,还查清了这类案件多集中发生在清明及中元节前后,是盗墓者利用当地有“冥婚”旧习俗的缘由。
  掌握了准确的情况,此新闻报道发出后,立时引起当地的高度重视,根据线索,公安部门迅速打掉了盗墓团伙,斩断了“阴婚配”“冥婚”习俗而形成的“产业链”,为当地村民的正常生活解了一大忧愁。
  事实证明,新闻的真实程度,决定着新闻的价值。真实是新闻理论和新闻实践中最基本的问题,也是新闻安身立命之本,如果轻信表面的反映和材料,就会使有价值的新闻大打折扣,甚至造成失误。
  因此,记者应该走出材料堆,善于分析,抓住主要内容,不怕吃苦,敢于蹲下身子,深入调查落实,克服困难,核实材料和汇报的准确性,这样才能保证新闻与事物的真相相吻合,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看到的有时候也不一定真实,搞清事实不能道听途说、以讹传讹,多方求证反复核实是重要方法

  新闻要注重事实,这是再简单不过的道理。许多记者在采访之前,会事先查阅相关资料,做到有备而来,在采访时得心应手。然而时下,随着传播渠道的增多,许多看似真实确凿的“事实”,却不知从何而出,如果在采访当中,将事先查阅的资料先入为主,就容易以讹传讹。
  2020年9月,“重走晋商万里茶路”大型采访活动途经晋城,碗子城“古羊肠坂”作为万里茶路的节点,是采访的重点。在事先查阅资料时发现,五年前国内一家省级媒体在晋城采访发出的报道中提到:在碗子城青石铺就的路边青石上“古羊肠坂”四字书写者为清书法家、政治家翁同龢。
  为了求证这一说法,到碗子城,笔者刻意登上路边山体认真观察,在“古羊肠坂”四字右侧发现“同治初元季夏”字样,而左侧有竖写两行落款,除分辨出“全”“琦”“题”等字样外,其他字迹模糊难以辨认。
  资料显示:翁同龢,字叔平、瓶生,号声甫,晚号松禅、瓶庵居士。从“古羊肠坂”残留的字迹分析,没有一个信息与其相关,说明翁同龢书写“古羊肠坂”没有根据。但以上说法是从何而来,却无从查起。后经查阅《泽州碑刻大全》得知:“古羊肠坂”四字所题者另有其人,为“全州蒋琦龄”题,勒石者为“阮棻”。进一步查阅史料得知:蒋琦龄(1816年-1875年),广西全州人,清代进士,曾任九江、汉中、西安知府,四川盐茶道,顺天府尹等职。阮棻则是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凤台(原晋城县)知县。蒋阮二人为好友。如此一来,“古羊肠坂”题记残留的文字信息与历史记载完全吻合。这一经多方求证发表的新闻,不仅避免了历史误说的以讹传讹,也为新闻的真实性加了码。
  新闻要真实,说起来很简单,人们似乎都很明白,但是做起来却不那么容易,它需要思想重视,实践中认真负责,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工作精神。新闻界有“好新闻出自基层”的说法,基层确实为媒体记者站记者提供了较为宽泛的新闻素材,但实际上久在基层记者站工作,与下基层采访是两个并不相同的概念,殊不知,有时候正因为身处基层,更容易轻易先入为主,造成常规性、轻信偏听,给新闻报道留下不必要的硬伤。综上所述,报道的真实,是新闻的命根,也是新闻价值构成的基石,即使久在基层,也应时时严把“真实”关。(作者:山西晚报晋城记者站 李吉毅)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5-07期

  • 第2021-05-01期

  • 第2021-04-30期

  • 第2021-04-29期

  • 第2021-04-28期

  • 第2021-04-27期

  • 第2021-04-26期

  • 第2021-04-25期

  • 第2021-04-24期

  • 第2021-04-2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