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每个父母都应该记得自己孩子第一次笑的模样、第一次走路的情景、第一次喊出妈妈爸爸的时刻……当时那种欣喜、激动和甜蜜一定不会淡忘,父母是那样的容易满足,孩子每一点进步都会令他们欣喜若狂。然而,随着孩子渐渐长大,父母还会常常重温孩子曾经给予自己的那些感动和幸福?还会因为孩子的每一个变化、每一次进步而喜不自胜?还是会被不断攀升的目标与周遭无穷的欲望湮灭了对孩子的欣赏与信任,从而忘却了那份感动与欣喜?
在我们上学的年代,被父母打骂的孩子也算不上多数,因为那时候学习压力整体来说不算大,孩子挨打可能更多的是因为调皮捣蛋。如今孩子们学习竞争激烈,家长和学生的压力骤增,家长因学习而责打孩子有如家常便饭,这令我非常惊讶,毕竟,现在家长的文化水平和整体素质较30年前大大提升了。当了解到父母打骂孩子的现象在身边屡见不鲜,而且这些父母还是拥有高学历的职场精英,作为一个做教育栏目的记者,我真的不能淡定了。
诚然,让孩子成为学霸,是多数父母的梦想。但是,学霸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是学霸的,就连爱因斯坦在展现超群智商前,也曾被当作智力低下的差生,但是他的母亲从来没有放弃过他,而是找出儿子擅长之处不断激励他。天才只是极少数,但只要教育得法,差生同样可以逆袭,你的孩子也许只是缺少正确的教育方法。况且,如果因为学习责打孩子,恐怕你失去的不仅是一个健康自信的孩子,整个家庭的幸福感都会大打折扣。
专业心理干预
“进入考试季,前来咨询的学生和家长明显增多,这说明大家懂得求助专业人士了。”省城NLP(神经语言程序学)心理咨询师雯澜告诉记者,来咨询的有小学生、初中生、高中生,还有大学生、研究生,因为学习、工作、恋爱等问题引发的各种心理不适,用传统心理学清理方法——感统清理法,即用催眠的方式清理有关记忆方面的潜意识和各种负面情绪,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
“一个高三的女孩,每次遇到正式考试,就肚子疼、头疼、手发麻发抖,在考场上还会有恐惧的感觉,甚至感觉心脏也不舒服,所以每次考试都发挥不好,和平时的成绩相差很远。在二模考试前两天,她来求助。”雯澜老师说:“在治疗过程中,我发现这个孩子讨厌数学,于是给她做了相关的催眠清理,还做了数学的次感元转换,将她平时看手机视频的那个感觉,迁移到学习数学的感觉上。这样做的效果,就是让孩子像喜欢看视频一样喜欢学数学、做数学作业。经过两次治疗,孩子感觉明显好转。”
省城重点中学初二实验班的一个孩子,其实并不是不会做题,但看见数学作业就烦躁、恐惧、焦虑。他有时候晚上11点写完作业,他妈妈还会给他再加两张卷子,他为此特别痛苦。长此以往,这种充满压力的情绪,导致他每天晚上写数学作业到两点多都写不完。雯澜老师说,类似这样的案例很多,这种情况就必须让家长和孩子一起做调整才行,遇到配合好的家长,孩子问题解决得就快,但那些把孩子交给心理老师自己就离开的家长,孩子恢复就很慢。
雯澜老师认为,有问题不可怕,办法总比问题多。关键是家长要做孩子强有力的精神支柱,而非打骂和指责。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发生的一切,相信孩子,给他安全和爱。“我是不是在孩子犯错的时候过于急躁了?”“我是不是在孩子需要帮助的时候,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我有没有给孩子过分的压力?”当你经常思考这样的问题时,你就可以成为一个体察孩子内心世界的父母。而当孩子陷入困境时,你才有可能成为孩子至暗时刻的那束光。
先让自己成长
雯澜老师告诉记者,一个合格的家长,应把教育的重心由教育孩子放到教育自己上来。因为对于一个家庭来讲,家长是根,孩子是枝叶。如果枝叶有问题,多半根也有问题。家长们所认为的孩子的问题,其实常常是他自己的问题在孩子身上的映射。
家长是恐惧的、放松的,还是自信的,孩子都会敏锐地感受到。一个内心充满恐惧的家长,肯定有一个有问题的小孩。你的恐惧越大,你眼中孩子的问题就越多。你越恐惧,就越倾向于去掌控某种东西,你要求孩子就越多,以让你自己有安全感。“你必须是优秀的,否则我就不安全”,“你必须有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安心?”就这样,家长们把孩子变成他们内在安全的要挟物。当一个孩子成为家长的“人质”时,他当然无法获得健康的成长。所以,从一个孩子的自由形态上,就可以看出其家长的心胸到底有多大。适当放手,让孩子按照适合自己的方式成长,才能让孩子释放出最大的潜能和智慧。
认知水平高的家长非常清楚,教育孩子只是个借口,自我教育才是真的。当你把自己教育好了,孩子只是美好的你的反映,他自然会变好。教育可以疗愈生命,它治疗的正是每个家长的恐惧和愚痴。借着你有一个孩子,在你自己身上下功夫吧,当你没问题了,所有教育的问题也就解决了。
国家极为重视
教育需要学校、家长和学生三位一体共同努力,才能结出硕果。“针对各种原因给学生造成的身心压力和健康问题,我们国家极为重视!”山西省实验中学副校长郭秉政告诉记者,5月2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主任习近平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九次会议时强调,义务教育是国民教育的重中之重,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学校教书育人主体功能,强化线上线下校外培训机构规范管理。
这次会议指出,义务教育最突出的问题之一是中小学生负担太重,短视化、功利化问题没有根本解决。特别是校外培训机构无序发展,“校内减负、校外增负”现象突出。减轻学生负担,根本之策在于全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做到应教尽教,强化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要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课堂教学质量,优化教学方式,全面压减作业总量,降低考试压力。会议强调,要全面规范管理校外培训机构,坚持从严治理,对存在不符合资质、管理混乱、借机敛财、虚假宣传、与学校勾连牟利等问题的机构,要严肃查处。要明确培训机构收费标准,加强预收费监管,严禁随意资本化运作,不能让良心的行业变成逐利的产业。
为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国务院教育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将在全国范围内组织国家督学、国家特约教育督导员以及新闻媒体代表等,对加强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健康管理进行实地督查。本次“五项管理”实地督查是本年度教育督导的一号工程,将遵循“小切口、大改革”的工作思路,重点督查整治当前中小学办学行为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日前,山西省教育厅印发《促进中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十项举措》的通知,就减轻作业负担、保障睡眠时间、加强手机管理、规范读物管理、改善体质状况、重视心理健康、提升安全能力、治理校外培训、完善课后服务、提供校内午餐等十项举措,从严控书面家庭作业总量、学生上学和就寝时间、开齐开足体育与健康课程、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校外培训机构培训时间等多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细致的量化标准,并从现在开始至年底,对“十项举措”落实情况进行督导,深入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广大中小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
言传不如身教
高尔基曾说:“爱孩子,这是母鸡都会做的事。但教育好孩子却是一门艺术。”重视子女的教育,并不是逼迫孩子学习,而是应该以身作则。言传身教是教育之本,但有些父母却只停留在“言传”上,完全做不到“身教”。
比如督促孩子要好好学习,自己却捧着手机不放手;跟孩子讲做人要拼搏向上,自己却无所作为,这种“表面功夫”自然不会取得良好的效果。育人先育德,育儿先育己,如果做父母的深谙这个道理,努力营造好的家风和家庭文化,能够和孩子一起读书,一起探索未知难题,激发孩子们对学习的兴趣,这样环境下长大的子女自然不会差。一个重视读书的家庭,子女在学习上也会认真,对知识的探索欲和渴求也会高于常人。
很多时候,我们发现一个家庭人才辈出时,大多会归结于“基因”,但这只是原因之一。更重要的是,一个家庭应该注重学习氛围,环境往往大于一切。孩子的起点,是父母的肩膀,古往今来,但凡在某一领域有突出成绩的人,在谈及成功经验时,基本都会提到父母的影响力。俗话说,最好的学区房就是父母给的书房,否则,即使房子再豪华,父母不为孩子营造一个好的家庭学习氛围,一切都是徒劳的。
永远勿忘初心
在教育孩子方面,40多岁的任女士给记者留下了非常深刻而美好的印象。她告诉我,“作为一个母亲,我总是很容易感到满足和快乐,总是很珍惜每一次的感动。儿子给了我第二个人生,是他陪着我在知识的海洋里一起探索、学习和提高,是他让我的人生更加丰富和完整,甚至修正了我很多的缺点,让我从一个时刻紧绷、不苟言笑的人慢慢转变成一个轻松幽默、内心淡定、笑口常开的人。在他成长的每个瞬间,我都被幸福围绕和感动着。”
孩子浓浓的孝心、细致的爱心、暖暖的热心,孩子的坚强和独立、坚持和毅力、感恩和惜福,在任女士的口中如数家珍。从她幸福、满足的眼光中我们可以看出,正是她的正向视角,总是看到孩子的长处,并一直给予孩子欣赏和信任,她的孩子才能阳光健康地成长,她与孩子的关系才会如此和谐。她告诉记者,所有的成就只是一个结果,所有的努力却是一个过程,但真正的幸福其实就在这点点滴滴的过程当中。只要永远铭记孩子带给我们最初的感动,带给我们生命的安详和快乐,永远以信任和憧憬的目光期待他们,幸福和快乐就属于我们和我们的孩子。
本报记者张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