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论坛

关于推进陵川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思考

  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新阶段新起点,“三农”工作为我们提出了许多新问题新要求,比如,农业高质高效、乡村宜居宜业、农民富裕富足等等,实现这些目标,仍然需要我们把解放思想放在首位,因势而动、顺势而为、乘势而上,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全面实施。
  “十四五”时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关键五年。脱贫攻坚任务已经完成,“三农”工作重心全面转向乡村振兴。围绕“转型出雏形”,如何谋划和推进新征程背景下的“三农”工作,是一个重大课题。在今年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又进一步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把“三农”问题提到了新的历史高度。所以,守好“三农”基础,须臾不可放松,务必抓紧抓实。对此,我们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对全县“三农”工作进行了深入谋划,着力推进强农惠农政策、重点工程项目、重要改革任务等落地落实,让农业成为有奔头的产业,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家园,让农民成为有吸引力的职业。
  首先是农业。我县生态良好、小气候多样、农产品丰富,发展“绿色、特色”农业是我们的优势所在、潜力所在。如何把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就需要深入琢磨。“十四五”时期,我们要实施农业“特”“优”战略,在推动农业高质量高速度发展上下功夫。一是毫不放松抓好粮食生产。坚持“稳”“保”为先,聚焦解决耕地、粮食要害问题,稳数量、提质量,实施14.5万亩高标准农田项目,加大良种良法良机配套推广,全县粮食总产稳定在1亿公斤左右,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稳住农业“基本盘”。二是打造产业发展新高地。以全省十大产业集群为牵引,围绕全县“三区十园”布局,大力发展有机杂粮、绿色蔬菜、道地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培育一批现代农业产业园、“一村一品”产业强镇,打造全省有机旱作农业“陵川样板”。以连翘茶、紫苏茶为重点,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把中药材做成“一县一业”主导产业。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建设,提升“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能力。三是丰富乡村产业发展新业态。要跳出农业抓农业,立足“康养+”主题定位,挖掘农业的生态涵养、休闲旅游、康体养生、农耕教育等功能,大力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打造精品景点路线,走好适合我县的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发展之路。我想,通过这一发展思路和过程,将来我们的农业不仅有干头,还有说头、有看头、有赚头。
  其次是农村。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审视我县农村的发展,广大农村特别是东部山区,基础建设薄弱,环境卫生不优,历史欠账较多,与美丽乡村建设有一定差距。“十四五”时期,我县全面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按照“一道强示范、十片抓提升、百村做精品”思路,点线面结合,拆改治并重,投管运并举,有重点、分步骤地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一道强示范,就是以“太行一号”旅游公路环线8个乡镇、一公里范围内的52个行政村为重点,坚持“路景村业”统筹谋划、一体推进,大力开展环境整治星级提升和综合示范,推进沿线产业“彩化财化”发展,打造太行一号环线乡村振兴示范带。十片抓提升,就是以乡镇政府所在地为中心,统筹开展污水处理、垃圾治理等,系统提升片区环境整治水平。百村做精品,以康养特色村、主要旅游景区景点内村为重点,开展厕所革命、风貌管控、垃圾清理等,把乡村打造成各具特色的现代版“富春山居图”,把“太行一号”旅游公路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有名的乡村振兴示范带,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成为城里人向往的地方,成为“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好去处。当然这要经历一个过程,但是应坚信这一点。
  第三是农民。农民始终是“三农”问题的核心,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是我们工作的重中之重。今后,第一,要持续深化农村改革。围绕康养特色村、现代农业产业园等建设,采取收购、租赁、流转等方式,加快盘活农村闲置的农房、宅基地、承包地等,支持开发乡村休闲旅游、康体养生等新兴产业。充分利用脱贫攻坚形成的资产资金,投资入股乡村农林文旅康产业发展,完善收益分配、运营维护、资产处置等机制,真正使资产高效运转,资金发挥实效,农民持续受益。第二,要抓好农民培训教育。按照“人人持证、技能社会”要求,开展“订单式”“定向式”技能培训和素质提升,提升农民就业技能和创业本领,使他们成为引领乡村发展的主力军。我想,未来农民不再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而是一个有吸引力的职业。(作者:陵川县农业农村局 董国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07-06期

  • 第2021-07-05期

  • 第2021-07-04期

  • 第2021-07-03期

  • 第2021-07-02期

  • 第2021-07-01期

  • 第2021-06-30期

  • 第2021-06-29期

  • 第2021-06-28期

  • 第2021-06-2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