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眼看过去了一半,父母与孩子已经从一开始的欢欣雀跃到如今的“相看两厌”。因为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的各种不配合,很多家庭每天都上演着鸡飞狗跳的亲子大战:暑期日程表安排满满,到现在没有一项顺利完成;拿出课本写作业,又以各种借口磨洋工和拖延;起床、睡觉催了千百遍,孩子还是慢吞吞……半个暑假过去了,时间玩掉了,学习也荒废了。
诸如此类的拖延、磨蹭、懒惰等小问题让父母焦头烂额,我们习惯把这些表现归结为孩子的自控力太差,其实背后主要根源之一是孩子对时间的认识不够,不懂得正确管理时间。
那么,如何才能解决孩子拖拉的问题呢?
认识和感知时间
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要从小抓起。如果你的孩子现在才两三岁,已经可以通过日常的对话来教孩子认识时间,最简单的就是从“上午、中午、下午、晚上”这些宽泛的时间开始,形成对时间和时间顺序的大概认识。
经常和孩子聊聊今天做了什么,用日常的交谈来提高孩子的时间敏感度。与此同时,借助一些工具来让孩子感知时间。给孩子准备一些沙漏计时器,帮孩子明白很多事情都是有规定时限的,比如孩子想看电视,告诉他,沙漏结束就得关掉,再小的孩子都能感受时间的流逝。
给事情设定一个期限
不管大事小事,父母都需要帮助孩子制定出一个明确的时间期限,这是一种督促。比如:再玩10分钟就要去写作业,或我们要在两个月内阅读完这5本书。这种提醒的方式看似简单,其实也最有效,可以平静地告诉孩子,接下来某段时间需要做些什么,孩子也知道如何执行。
至于期限的长短,需要根据孩子的情况具体分析,除了像作业这种有明确时间限制的任务外,其他事情可以多留给孩子一些反应和缓冲时间。重点是让孩子知道,想要完成事情,都需要有一定的紧迫性。
从最简单的守时习惯开始培养
有个高中班主任发现班上几个男生经常快上课才慢慢悠悠地走进教室,偶尔还会迟到1-2分钟,老师批评他们,他们反而理直气壮地说:“我上厕所去了。”
这是一件很小的事情,体现出来的却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为不守时找借口、找理由,他们不懂得珍惜自己的时间,也不尊重其他人的时间。培养守时的习惯,就是在培养孩子的时间观念和时间管理能力:和同学约好时间玩,算好时间出门;上课提前几分钟进教室;作业按照要求的时间交……这些小细节,让孩子学会了用主动的方式掌握时间,有计划、不慌乱地面对所有事情。
不仅如此,守时还能带给孩子良好的状态。比如孩子上课提前进教室,他可以整理好课本,更快地进入上课状态。享受守时带来的从容,孩子潜移默化地养成不拖延的好习惯。
合理安排休息时间
如果问孩子:“你会休息吗?”相信很多小孩都把这当成最简单的事情,玩游戏玩一天、熬夜看电视、睡懒觉,把所有的时间都贡献给了短视频、动画片、游戏。等到休息结束,丝毫没有充满电的饱满精神,反而浑浑噩噩,无精打采。这是因为孩子把休息当成了放纵。
虽然身体在家里休息着,精神却沉迷在无节制的感官刺激中,让自己越来越疲倦。所以,要想休息好,就要避免单一的休息方式,比如天天躺在床上睡觉,玩手机等,要教孩子丰富娱乐的形式,出门散散步、和同学约好去逛书店、去体育馆运动等。把精力和时间分散到其他事情上,才不会被“垃圾快乐”偷走全部的时间,才能得到更好休息。 (钱志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