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媒体融合转型、打造全媒体的传播环境下,传统媒体的竞争已经切换到新的赛道。顺应传播形势的变化与需求,新闻摄影行业也不断在坚守中突破,呈现出与以往完全不同的行业趋势,主要表现在队伍构成不再单一、传播手段日渐丰富、摄影报道向纵深发展。
新闻摄影队伍构成不再单一
信息技术革命赋能资讯传播格局的改变,随着拍摄器材的普及、手机摄影功能的日益强大,银盐时代新闻摄影的技术壁垒早已不存在,信息传播的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和去中心化。拍摄新闻、传递信息也不再是专业记者的专利。
更多第一时间第一现场的摄影报道,出自拍客、市民之手,不仅满足了融媒体时代各媒体客户端、微信平台、版面对大量图片的需求,也大大拓宽了信息的来源途径,丰富了新闻图片的内容和题材,改变了信息时代新闻摄影传播的方式和渠道。网络发布平台为普通民众参与传播提供了舞台,这极大程度地拓展了传播途径,促进了新闻摄影内容的创新与个性化视角的表达。
队伍构成的转变相应地带来作品数量的激增和内容覆盖的变化。专业摄影记者关注的题材相对更丰富更广泛,包括重大事件、社会热点、自然环境、百姓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如雄安新区建设、电商经济火爆、抗击疫情、脱贫攻坚等重大题材的报道。囿于线索的获得、对题材的认知把握等原因,普通摄影师的画面多集中于日常生活、自然环境等题材。
比如在2020年抗疫报道中,更多基层摄影人记录了不同社会阶层在这场战疫中的付出与坚守,与专业记者一道形成全方位多角度的全民抗疫报道画卷。
图片、视频构成视觉传播“双驾马车”
当下,短视频作为一种轻量化、移动化、碎片化的信息传播载体,与大众的媒介使用习惯和信息接收需求高度契合,成为人们普遍热衷的观看模式和交流方式,传统新闻机构积极应对转变,躬身入局短视频领域,发挥媒体的人才和报道优势,把握互联网传播规律,积极转型短视频报道形态和叙事方式,努力探索媒体转型发展的更大空间。这种更适合移动端融合传播的媒介,不仅突破了传统纸媒承载空间的限制,让报道体量和能级大幅提升,而且多样化的传播方式将“硬核”内容传播得更快更广。
但新闻摄影并未在此式微,而是以其独特的视觉表达优势与短视频一起,构成当下新闻视觉传播的“双驾马车”,在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传达情感、阐释主题方面,同样起着不可替代的传播作用。加之摄影器材的更新迭代、无人机航拍器的大量运用,更是为新闻摄影和视频拍摄插上了“翅膀”,为快速传播带来更多机遇,令静态的视觉画面生发出更加扣人心弦的表达效果。
如抗疫报道中,人民日报微博以院士肖像图片制作的“是院士也是战士”的海报宣传、“新华视界”公众号将瞬间图片制作成新闻短视频和宣传海报的“致敬最美丽的天使最坚强的战士”,都是图文并重、动静结合、声画并茂,多媒体展示、多途径传播的成功案例,体现了媒体融合时代,新闻摄影静态、动态多种传播媒介融合运用的发展态势,也极大地发挥出相应的舆论引导与传播能力。
摄影报道向纵深发展
融媒体时代,随着传播方式和介质的改变,简单、普通的图片报道已不具备优势,也不再是唯一的需要。媒体融合趋势下,新闻摄影记者也不断深耕专业领域,在深度化转型报道中提升竞争力。
他们通过对一些有价值的、关注度高的新闻事件不同阶段进行跟进报道,对新闻事件进行不同角度的挖掘,以立体式、多层次和全方位来挖掘真相呈现全貌,达到了深度剖析的传播效果,体现了新闻摄影记者内容为王、专业为上的追求。
如新京报摄影记者陈杰,近年来将报道重心转型到环境调查报道,通过对腾格里沙漠工业废水污染问题的追踪报道,引发了一场环保风暴,让问题解决得十分彻底。优秀的内容能够通过互联网更好地传播。在2020年的脱贫攻坚报道中,经济日报摄影记者高兴贵多次深入云南省曲靖市会泽县,聚焦十万村民易地搬迁走出深山住新城的深度图片报道——《十万村民搬出深山住新城》,以丰富的镜头语言记录了村民乔迁前后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日常生活题材的报道中,摄影记者同样发挥自身对新闻的敏锐性和专业把握能力,深入火热的生活,寻找反映时代精神、现代民众面貌、能够引起广泛共鸣的题材,深入挖掘,生产出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高品质视觉新闻产品。
如《穿越“时空隧道”回家》,是嘉兴日报摄影记者田建明多年关注的热点题材,他在深入采访中,了解到“江南弃儿”这一很有痛点和泪点、更能引发大众关注的题材。辗转浙江、河南、山东等地,长期跟踪拍摄了50多个寻亲者悲欢离合的寻亲之路,结合图片+短视频的多种报道方式,以跨越时空的丰富切片和蕴含人文关怀的深厚情感,展示了摄影镜头持续关注、深入事件核心、不断挖掘题材价值的优势。
同时,充分利用纸媒、多媒体的聚合效应,通过多个传播渠道引发不同层面的读者和受众的强烈共鸣,达到线上线上各方互动、推进的传播效果,拓展了新闻摄影的深度表达。(作者:人民摄影报社 贾晓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