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何以有价值?有赖于传播。而传播如何得以实现价值,则有赖于关注。注意力是影响力的前提,注意力也是传播领域的稀缺资源。正因如此,新闻编辑也只有想方设法让自己的信息让更多人关注,进而影响到更多人的行为,才能在争夺认同的媒体世界里拔得头筹。
最容易传播的是表达关系、表达价值的新闻素材,这也就是为什么双人照甚或集体照的传播力强于单人照的原因。因为单人自拍并没有表达关系。2017年“八一”前夕,一款由《人民日报》策划出品并主导开发的微信端小游戏火爆网络,转发次数破亿,游戏名叫“快看呐!这是我的军装照”,人们纷纷拿起手机自拍生成军装照。这些是“自拍”照吗?是,又不是。
准确地说,它不是单纯的自拍单人照,而是每个人与军人的“双人照”,正是这款游戏建立了人与人的关系,也正是这样的奇思妙想用一套军装照创造了无数人与军人的关联,晒美照的同时表达对军人崇敬之情。新闻编辑就是为传播做准备,传播是否有效、是否深远,取决于新闻编辑的素材和角度。新闻编辑要表达关系,传播价值,争取认同。主旋律的正能量如何得以传播,得益于“舆论弱传播”原理,即要努力与弱者创造联系、搭建关联。
这就说到“弱传播理论体系”,舆论学之父李普曼曾言“直接面对的现实环境实在是太庞大、太复杂、太短暂了,我们并没有做好准备去应付如此奥秘、如此多样、有着如此频繁变化与组合的环境。虽然我们不得不在这个环境中活动,但又不得不在能够驾驭它之前使用比较简单的办法对它进行重构”。这是李普曼的“两个环境说”,系“两个世界理论”的雏形。人类生活在除自然界外的现实世界和舆论世界里,现实世界是强世界,而舆论世界则是弱世界。
做好新闻编辑,主流舆论必须传播到位。而要想传播好主流舆论,舆论规则不可不察。
众所周知,新闻里玩一个噱头、搞个惊天爆料、整个明星秘辛这样的传播难算本事,只有扎扎实实为传播好主旋律打基础才是编辑的深厚功底。主流舆论相较于次主流舆论最难传播,如何才能传播好主流舆论,新闻编辑领域不妨做好以下几点:
故事传播
故事传播是主流舆论传播广泛的不二法门。正因主流舆论属于“人山人海”,属于“普罗大众”,所以解决主流舆论不易传播的好方法就是让主流舆论中的某一要素“显眼出列”,做编辑尤其要重视这一点,某一要素一旦脱颖而出,就最易聚集关注,从而盘活整个舆论场。举个浅显的例子,一个方阵队列为主流舆论,整齐划一不好传播,不妨让一个人甚或一件事往前迈出两三步,便容易传播,故事属于个体,故事传播恰是传播主流舆论的优势方法。
次主流传播
主流舆论要想扩大传播范围和广度,鼓励以及包容次主流舆论甚或有意将主流包装成次主流进行传播。由于次主流是最活跃的舆论形态且一般系正能量舆论,即使边边角角不修边幅,终究是利大于弊的办法。仪式化传播
奥运会有火炬传递,圣火的点燃及熄灭,颁奖时升国旗奏国歌,这便是仪式感,新闻编辑要抓住仪式化这一传播路径。因为仪式化让情感得以宣泄或者寄托,并且将主流舆论神圣化。正因重复,才好反复表达,才好让主流舆论长久活跃,这正是主流舆论由于常识常理的不新鲜失去关注的破解之法。
缺陷传播
缺陷即破绽。在新闻编辑中,不妨在照片及文字中留一个无伤大雅的“破绽”。主流舆论中存有一个小小缺陷,宛如一颗美人痣,更容易在受众心中留有一席之地,更容易聚集关注,比刻板的传播来得更轻巧且更具奇效。这个道理不难解释,有缺陷(缺点)的事情总比完美无缺的事情更容易被人相信并且亲近。
节庆传播
节庆的设置正是要克服主流舆论的传播惰性。每天表达常识、每天谈论常理着实令人厌倦;但回避常识、常理又未免有本末倒置之嫌。而节庆传播恰平衡了反复表达的冗余和彻底遗忘的缺憾。抓好节庆传播,是新闻编辑该有的敏感和素养。
“爱弱”传播
当年曾有闹得沸沸扬扬的医生“自拍门事件”,有医生在手术室玩自拍广受质疑。那张照片笔者印象颇深:手术尚未结束,医生已经开始自拍庆祝。此处医生为强者,患者为弱者毋庸置疑,且前面我们也说到过强者必须和弱者同框(建立联系)才能更有效地传播,那为什么此处医患同框,反倒更突显矛盾尖锐?其实在公共领域中,强弱同框,但强者和弱者之间如果没有传递关心、爱护、尊重、理解,那么这种同框只会产生冲突,甚至“不适”。强者的情感表达必须与弱者真心联结、充分关切,才有舆论的正当性。
回头再看看那张医生的自拍照,医生护士虽然就围绕在患者身边,但他们的手以及眼神都离开了患者,患者孤独无助地躺在手术台上。所以,医生失去了与患者的生命连接,自然也就失去了舆论支持。
从广播到电视,再到互联网、手机,崭新的媒体层出不穷。当人人手中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是自媒体时,我们便回到了最原始的“花粉时代”,每一个细胞都是自媒体,每一个个体都在传播。所以敬畏舆论原理、利用舆论规律于新闻编辑而言,更显其重要。(作者:原平市融媒体中心 张林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