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社会是一个文化大发展和大繁荣的社会,人们生活中方方面面都与文化密切相关,也均可从文化层面进行解读。从大众传播机构四大功能来看,一个重要功能就是传承社会文化。而报纸作为大众传媒的重要组成,其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不容小觑。副刊常因文化内涵和文艺气息浓厚,成为传播文化的“主阵地”。山西具有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长治作为山西文化的杰出代表,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本文聚焦晋东南长治地区唯一都市报《上党晚报大文化》副刊,分析其作为地方媒体如何全方位多角度展现本土特色文化,充分发掘上党历史文化资源。如今,不仅拥有了大批固定读者群,而且在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仍保持不断创新发展,成为当地的文化品牌,对于上党地域文化的传承发展起到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
一、《上党晚报大文化》副刊对地域文化之呈现
副刊一般是指报纸上刊登文艺作品或理论文章的固定版面。关于学界对于副刊的定义还有很多,冯并《中国文艺副刊史》中的释义:“副刊是随刊发行的有一定文艺色彩和相对固定版面和栏目的独立编辑形态。”这一定义指明了副刊的两个重要指标——具有区别于报纸正刊的独立编辑形态、具有文化性。而“地域文化”释义为在中国范围内的特定区域传承数年,别具特色并至今有影响力的文化传统。从此意义上讲,地域文化是一个地方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独特之处,也称得上是这个地方的灵魂所在。
于世纪之交创办的上党晚报,始终以“求新求实”为办报理念,多年来不断创新发展,带给读者全新的视觉体验和精神享受,为报纸赢得了大批固定受众,受到了读者的高度认可。经过十余年的发展,逐步成长为长治最具有创新力的主流都市报纸。《大文化》副刊是其文化类周刊,于2007年创办,是上党晚报蓄积六载之后的又一次延伸,在读者与先进文化、和谐文化之间建起一座沟通的桥梁。
纵观《大文化》副刊十余年的发展历程,与时俱进的理念和随潮流而动的活力,是其长久存在的基础。《大文化》副刊地域文化特色体现在编辑层面的表现为开办与长治(上党)地区相关的专栏、刊载当地作家或者外地作者有关长治的作品;从内容层面看,《大文化》刊载的内容包括以太行山、黄土高原、漳河水等代表性自然景观、描绘天脊之上的神话王国、勾勒黄土高原上的“红色”土地、记述一代潞商的兴衰历史、曲艺瑰宝戏曲之乡、评说上党历史名人;从精神层面看《大文化》地域文化特色包括展现英勇太行无畏精神和抒发长治人的自豪感和对上党文化的热爱。
作为地方传媒,《上党晚报大文化》报道的各个方面无不打上鲜明的地域文化印记。正是其鲜明的地域特色,拉近了和读者的距离,从而得以更好地发展。
二、《上党晚报大文化》副刊传承上党文化之困境
《上党晚报大文化》副刊经过多年的发展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如今媒体发展的环境巨变,《大文化》在依托报纸媒介推广地域文化的过程中,面临一些困境。《上党晚报大文化》自身存在的问题具体表现在:对地方文化的发掘不够深入和彻底、版面意识较为落后、创意思维固化三方面。尽管上党晚报拥有着丰富的地方资源“宝藏”,并没有将这一“宝藏”彻底深入发掘;版面设计过于局限,并未跳出思维模式的固化,版面的视觉冲击力和精彩度欠佳。在如今快节奏的网络媒体和互联网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年轻人,老套的版面设计与编排不会对其产生任何吸引力,这会成为文化传承中的障碍,以上因素均制约其发展,不可忽视。
三、《上党晚报大文化》传承上党文化之对策
作为揭开华夏文明序幕的上党文化,作为孕育上党文化的长治,在建设未来文化传承系统工程的利好前提下,应发挥所长,抓住机遇实现文化发展由“小”变“大”的理想。具体到地市报副刊《上党晚报大文化》,在如今巨变的媒介环境下,一张报纸有其困境突围的基础,奋斗和坚守在一线的媒体人应自觉担负起传承文化的责任。
老报人赵超构曾说过:“报纸的灵魂是新闻,报纸的面孔是副刊,报纸能否得到受众的认可关键还是要看副刊。”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上党晚报大文化》要不断创新表现形式与表达路径,提升报纸副刊呈现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可以借鉴国内知名报纸副刊创作理念和方式。诚然,文化传承的过程中会淡化商业元素,因过度堆砌商业的元素会降低报纸的品质,属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的审美精神不能弃之不顾。
然而,历史也一次次地证明,一些文化作品现时不会创造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却会带来永久的生命力,历久弥新焕发生机;坚持“本土化”,突出地域特色,本土特色依旧是长治地区媒体的立足之本;盘活资源,强劲人才动力,改善人才引进模式和升级合作方式,加强发展引擎,使上党文化能够借助副刊这一载体更好地传承上党文化。特别是在新媒体时代,作为地方报纸副刊,一定要发挥地域文化优势,坚守人文情怀,树立品牌意识,成为人们在快节奏社会中追逐慢生活的心灵慰藉,成为纷扰世界中人们心灵的一方净土,报纸副刊在媒体融合发展的新时代仍大有可为。(作者:长治日报社 李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