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综合

发挥科教资源优势 以省校合作为契机促晋中转型发展

  转型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常态和规律,是当今大势,是时代潮流,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选择。山西作为传统的资源型地区,转型发展是唯一出路,而转型发展的关键在于人才。省校合作,就是要利用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推动资金、技术、信息等资源充分整合、组织和运用,使之成为推动转型发展的现实生产力。统筹科教资源优势,推动“政产学研创用”深度融合,为晋中市加快建设全省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先行区提供了新机遇。

一、推动省校合作,挖掘晋中科教资源新优势

  2020年5月11日至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西考察时对山西寄予厚望,“路子对了,就要坚持走下去,久久为功,不要反复、不要折腾。希望山西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来。”转型之于晋中,是一场深刻革命,是高质量发展的唯一出路,而要实现全方位高质量发展,关键是人才引领。
  2021年6月8日至9日,省委书记林武调研晋中时强调:“晋中人才资源密集,大学城聚集着9所高校、19万名大学生,这些都是晋中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可以倚重的重要资源。”自大学城落户晋中以来,晋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才工作,牢固树立人才第一资源理念,抢抓转型综改示范区、山西农谷、太原都市区等省级战略机遇,坚定不移实施人才强市战略。
  深化省校合作是发挥晋中人才资源优势的必然选择,既与省委部署和时代发展同频共振,又借此契机正视和解决自身存在的差距、不足和问题,加快补短板、强弱项、锻长板、强优势,为全方位推进高质量转型发展提供强大人才支撑。

二、实施省校合作,启动晋中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对于晋中而言,深化省校合作,是启动晋中发展“引擎”,全方位推动晋中高质量发展的历史性机遇,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创新性举措。省校合作开展以来,晋中市秉持“立即、马上、现在”的效率观念,坚持“思路项目化、项目方案化”的措施方法,围绕“立足晋中、服务全省”,提出“对标全国一流”目标,举全市之力强势推进,成果丰硕。但是,在全市省校合作取得阶段性成果的同时,晋中仍然面临一些问题。

(一)人才量、质不够高

  一是总量不足。晋中市高层次人才在总量上仍严重不足。目前全市只有1名国家“千人计划”专家;全市机关事业人员中拥有博士学历的只有4名。二是结构不优。党政人才、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人才队伍的主体。专业技术人才中,教师、医师占比超过50%。三是回流不够。晋中市每年考到省外的二本以上应届毕业生1.1万人,回到晋中本地就业的仅有30%。

(二)人才优势不明显

  一是环境竞争压力大。由于紧邻省城太原,经济发展水平、交通便利程度、生活环境和配套设施都与太原有一定差距。二是政策效应低。考虑到财政承受能力,《晋中市对新引进急需紧缺专业高校毕业生发放补贴办法》设置了较高的补贴门槛,与太原相比不占优势。三是本地科教优势没有完全转化为人才优势。大学城的作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驻市高校毕业生留在晋中工作的不多,学校教职人员在晋中工作回太原生活的较多,科研潜力没有完全发挥出来。

(三)人才机制不健全

  一是培养机制不完善。培训工作满足于上级安排的任务量,培训质量不高,内容单一,培训群体具有局限性。二是评价机制不健全。人才引进培养考核评价机制不完善,尚未形成对成员单位和各县(区、市)人才工作的综合考评体系和激励约束机制。三是保障机制不充分。高新技术产业比重偏低、创新生态不完善、产业承载力普遍较弱,缺少对高层次人才的承载力。

三、深化省校合作,引领晋中高质量转型新发展

  晋中市要充分发挥科教、区位、文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推动全市“六位一体”“政产学研创用”山西智创谷建设,将六大要素通过有效的耦合机制达到良性互动,促进科教资源在合作过程中加速流动,从而实现高质量的转型发展。

(一)全力优化政策环境

  一是健全人才发展财税政策。设立人才专项基金、科创专项基金、发挥财税杠杆作用,给人才发展足够的资金支持。二是健全“一事一议”“一人一策”政策措施。结合开发区、大学城、职教港、山西农谷等的建设与发展,制定并不断创新完善特定区域人才发展政策和优惠条件。三是健全人才与其他要素集聚发展政策。将“政产学研创用”融合发展,形成新时代人才与政策、产业、技术、市场、资金、项目等要素集聚的强大向心力。四是健全人才生活安心服务政策。为人才生活提供保障,探索人才生活安心服务模式,点对点服务、面对面解决。

(二)持续创新平台建设

  一是依托“大学城”科教平台。晋中以“12大基地”建设为抓手,大范围、深层次、大力度进行引育人才,关键是要找到区(县)校合作、市校合作的成功模式、经验、典范。晋中要在山西智创城NO.4基地投入运营的基础上,把高端科教资源加速转化为创新创业新优势,努力打好用好“大学城”这张“牌”,在新一轮产业竞争中,加快推进“大学城”向“科创城”转变。二是擦亮“国家农高区”金字招牌。晋中农高区是深化校企合作的特有优势和宝贵资源。晋中市要坚定不移地走“产、学、研、用”相结合的道路,全力支持晋中国家农高区开展校企合作。市委、市政府要统筹市区两级财政资金,优先支持开展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实施“特”“优”战略和产业集群等项目,推动农高区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先行区,为人才干事创业搭建舞台、为科创产品转化厚植沃土,促进校企人才共享、互利双赢。

(三)完善人才制度

  一是建立健全人才招聘引进制度。人才招聘引进制度要实现高层次人才的行动自由,实行更加主动、更加开放、更加宽松的引才制度。二是建立健全人才开发培养制度。开辟多元、灵活、高效的培养渠道,形成产学研高度融合的工作机制和育才模式。三是建立健全人才分配激励制度。把按贡献、按成果、按技术作为参与分配的重要指标,使优秀人才同时收获荣誉地位、财富自由、事业成功。四是建立健全人才考核评价制度。转变政府人才管理职能,将领导意志和行政化倾向降到最低。五是建立健全人才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人才各项社会保障及补充制度,真正解除人才成长发展、创新创业和充分发挥作用的后顾之忧。(作者:晋中市委党校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教研部 石王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1-15期

  • 第2021-11-14期

  • 第2021-11-13期

  • 第2021-11-12期

  • 第2021-11-11期

  • 第2021-11-10期

  • 第2021-11-09期

  • 第2021-11-08期

  • 第2021-11-07期

  • 第2021-11-0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