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大乐章,当鸣唱黄钟大吕;重大题材,理应“宏大叙事”,浓墨重彩。
2021年8月,太原市老军营小区因为一居民核算检测阳性,拉响了疫情警报。仅仅19个小时后,官方发布消息,数百万省城市民紧张了一天的心,终于松了下来。对于这样的重大事件,该如何报道?
“宏大叙事”,历来在各级党报唱主旋律。但近些年这个说法似乎很不招人待见,似乎这种写法已经过时。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有些所谓的宏大叙事报道,过多关注主题、主线,堆砌概念、数字,报道角度自设条条框框,而忽略生动鲜活的故事、细节,不能吸引人、感染人。因此不少人认为,“宏大叙事”应让位于“微观叙事”,新闻报道要多关注个体,关注新闻事件中个体命运的变幻,这样的思想在都市报记者和新媒体记者中尤为突出。
这样的看法有一定道理,但这样看问题,无疑失之简单片面。
“宏大叙事”“微观叙事”,难道是一对矛盾吗?不能毫无道理地就把这两种有差别的报道笔法,作为完全不同的二者简单对立起来。眼下,网络时代都进入媒体融合时代了,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都在加快融合,何况是新闻报道的不同笔法呢?
“宏大叙事”并不排斥“微观叙事”,它的本意,是一种“完整的叙事”,用专家的话说,是无所不包的叙述,具有主题性、目的性、连贯性和统一性。“宏大叙事”“无所不包”,目然也包括融合了“微观叙事”。
可见,错不在“宏大叙事”,错在对“宏大叙事”理解过于狭隘。“宏大叙事”,精义在“大”,说白了,就是要多角度、多笔法去写出那个“大”,从大思想到大气势。可以是登高放眼量,荡胸生层云,如椽巨笔纵情挥洒。
也可以在“大”与“小”的结合中参差互现,烘云托月。就像新闻学者强调的,“广角镜头可以看出全貌来,特写镜头就集中在一件事、一个人、一个情节上。两者结合,才能有概括性和生动性。”
当然,更可以管中窥豹,以小见大,一滴水珠看太阳,一片叶落知岁尽。鉴于之前“宏大叙事”普遍存在不善于以小见大、见微知著的问题,尤其要注重大处着眼,小处落笔;视野宜宽,切口当小。
《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太原市19小时排除老军营小区疫情风险纪实》报道,就是这样一次成功的实践,且看开头:
8月7日凌晨4时30分,迎泽区疾控中心值班室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打破了夜的宁静,值班员冯媛媛接起电话:“在返并人员新冠病毒核酸筛查过程中,发现老军营小区居民、北京返并人员韩某核酸检测结果为单靶标阳性……”
挂了电话,冯媛媛和一同值班的冯云丽立刻联系韩某,初步了解掌握了他在京生活情况、返并后生活轨迹与密切接触者。6时许,得知韩某已被送至集中隔离酒店,冯媛媛等人又迅速赶往酒店展开更细致的流行病学调查。
稿件“切ロ”很小,每一段都有画面,有镜头,有对话,记者的那份迫切跃然纸上。显然,这样的方式很容易把读者带入记者要表达的主题。
这种巧妙寻找“小切口”的例子在这篇报道中比比皆是。“宏大叙事”旨在服务大主题,主题再大也要具体化,让读者可感,并且还觉得亲切。小切口方能具体化。
习近平总书记曾就中国梦的宣传指出“讲好故事,事半功倍”。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讲故事就是具体化,一具体就深入,一具体就生动。
参加采写的记者坦言,开始觉得话题太大,找不到感觉,于是,按照报社编委会要求,扎到基层找故事。“扎进去后,发现这么大的主题,其实是一个酸甜苦辣的五味瓶,打工者、志愿者、超市经营者……点滴小事被挖掘出来,跃然纸上,为报道接上了地气,添上了五光十色的生活色彩。”
确实,这样的大题材,如果记者没有“接地气”的理解和具体的细节呈现,只泛泛地用“成功排除疫情风险,牢牢守住疫情防控‘太原阵地’”这样的大词敷衍了事。那么,那些理念在报道中必然苍白,只会将读者隔在门外。
只有“接地气”的小故事,才能把读者请进门,把报道影响力传播出去。
那么,小故事该怎样选择?“故事虽小,意蕴颇丰,说得具体,讲得生动”这便是讲故事的标准。
对这个“意蕴颇丰”,应特别重视。讲故事不能但求生动,故事要服从主题,突出主题。迈开双腿不愁找不到故事,但是一定要找那个“意蕴颇丰”的故事。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宏大叙事”要求的小切口、小故事,不是零星琐碎、意义甚微的“边角料”,而要求我们“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以“谋全局”的宏观视野去发现、寻找那种能承载思想内涵的小故事,这是都市报记者特别是新媒体记者需要修炼的“基本功”。
小故事,首先源自大视野,小事故的挖掘、选择、判断,考验着记者对问题思考的深度,视线的高度。要小切口,但不要小家子气。小处落笔的好处就是容易写得精致,可能带来的问题则是容易写得纤弱。只有以“一滴水珠看太阳”的视角去选择故事,达到事虽微而境界阔,点虽小而面极开,才能与“宏大叙事”相互呼应。
可以下一个这样的结论:“宏大叙事”并没有过时,关键在于要与时俱进,用现代叙事方式,为其不断增添活力! (作者:太原日报社 王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