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有品质”的新闻,一直是新闻工作者所探寻的时代课题,也是践行“走转改”、彻底改变作风文风的时代标志。
什么样的新闻是有温度的新闻?有温度的新闻又该如何采写?“有思想、有温度”,是检验新闻作品的重要指标,要坚持“以人为本”的新闻理念。新闻的温度不仅体现在新闻的内容方面,更注重对新闻深度的表达。好的新闻作品应当给人带来情感上的冲击。有温度的新闻应引起读者精神上的共鸣,给读者带来感动,唤起社会的良知。
捕捉时代的脉动
新闻工作者常说的一句话,即要连天线又要接地气。就是说做好新闻舆论要把中央的精神吃透,也得把基层的情况摸熟。新闻的温度来自火热的社会生活,这种生活,一定体现着时代的脉动,契合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本质要求,彰显着凝聚人心的价值导向。
2021年5月17日,笔者在太原日报刊发了《“窗帘之约”关爱空巢老人》一文。根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太原市60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6.11%,65岁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10.64%。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关爱老年人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的话题,也是新闻人寻找的热点话题。
“窗帘行动”是为空巢、独居、孤寡、残疾等老年群体提供的志愿帮扶服务,防止老人独自在家发生意外。通过采访了解,得知志愿者团队做了很多为老服务,但记者在采写过程中集中文笔,按照“窗帘之约”这一条主线编写文章。如每天如何兑现约定、如何提供服务等。虽然没有特别的事情,但贵在坚持,而且为空巢老人们提供一份心理和实际的“保险”。
这是个有温度的新闻。虽然关爱过程没有特别曲折的故事,但润物细无声,一点点小的关爱汇聚成了爱的长河。文章不长,将“爱”贯穿始终。
对“温度”的高度认知
新闻的温度,不仅指新闻内容的大小,而是作品那种能够深入人心的精神力量。在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有温度的新闻时时都在发生,我们需要的是走进、发现、报道、传播。
有温度的新闻不是记者待在会议室、趴在材料前可以发现的,即便是各种群与朋友圈成为获取信息渠道的当下,第一现场与一手信息依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在讲清楚一个故事之外,对当事人还有什么经历的追问、对新闻事件思想本质的判断,都彰显着一名记者对新闻温度挖掘和采访的功力。
2021年8月20日,太原晚报刊登了《在离省肿瘤医院200米的地方,齐树强、赵刚、郭芳——3位年轻人开了间爱心共享厨房 家属可自带食材来店加工,让癌症患者吃上“家的味道”》一则通讯。这则新闻线索,笔者是在网络上发现的。几个年轻人将自己做的事,制作了视频发在抖音平台。当时,店面还在装修,共享厨房还未建成。
共享厨房是件公益事业。江西南昌的万佐成和熊根香夫妇,因办共享“抗癌厨房”为患者炒菜提供炉火,荣获2018年2月“中国好人榜”助人为乐好人。河南也有家这样的“厨房”,就在河南省肿瘤医院和河南省胸科医院之间。
太原终于有人也做这样的公益事业,还是几位年轻人。笔者通过此类新闻的了解,觉得这是一则好的新闻素材。但笔者也有些犹豫,“共享厨房”还没有开业,是否真的是公益行为,还是只是噱头?笔者决定继续观察,跟踪事情的进展。
“共享厨房”开业一周,笔者见到了这几位年轻人。大家坐在一起,谈“厨房”开办的初衷,谈目前的状况。大家一起聊了一上午,一直到有病人家属来这里做饭。笔者又采访他们,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
两个创办者都有过照顾病人的经历,深知病人需要这样的“共享厨房”。开业一周,也有一些病人和家属被几位年轻人的行为所感动。在采访时,笔者静静地聆听他们的温暖故事,体会他们的担忧和豁达。发现、报道这些新闻,彰显的是媒体人对有温度的新闻充分的价值认知,体现的是媒体人在新时代的职责使命。因为有温度的新闻体现的是时代的律动、时代的温度,时代的价值引领也正是在这些有温度的新闻中传承。采访结束后,笔者心里暖暖的,也有一份责任感在肩,希望能为这份公益事业助力。
用“走心”的文字传递正能量
好的新闻素材,更需要记者的个性文字。感染力、亲和力……这些诉诸精神世界的复杂而细微的感觉,需要通过记者独特的创作活动得到体现。
两则新闻,笔者没有去渲染,而是安静地去叙述听到的、看到的事情,让读者去感受、体会这份温暖,也体会几位爱心人士的公益之路的酸甜苦辣。新闻作品富有人情味,且清新耐读。
文后,都配发了笔者所写的短评,《温暖的约定》《愿这份爱心一直延续》两则评论都表达了新闻意义的重要性,也通过短评体现了媒体的责任。社会需要热心肠,社会也需要这样暖心的新闻。好的事情需要众人的参与,才能让公益事业做得更好更长久。
暖心的新闻,需要记者热心关注,更需要记者进一步往深里走往实里走,在脚力、眼力、脑力、笔力上磨炼自己,特别是要脚踏实地、接地气,把记者的触角和人民群众的喜怒哀乐紧密相连,带着思考去挖掘社会发生的暖心新闻,引导、宣传这些正能量的事情,引导越来越多的人向着善的方向迈进,起到媒体人应尽的责任。 (作者:太原日报社 李杰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