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论坛

常下基层才能多抓“活鱼”

  2021年初,由中共山西省委宣传部、省新闻工作者协会联合举办的山西省新闻单位青年记者“新春走基层”践行“四力”优秀作品评选活动中,我采写的《搬出沉陷区 住进新楼房 古交4213户安置居民开领钥匙》一稿喜获二等奖。现在回想起来,采写这篇稿件时的情景又浮现在眼前,对新闻前辈们常说的“下基层抓‘活鱼’”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只有走下去,在基层一线“抓活鱼”;融进去,贴近老百姓“接地气”;沉下去,多带着思考“解难题”,才能跑出好新闻来。

走下去 基层一线“抓活鱼”

  “抓活鱼”是业内常用来比喻稿件的时效性、生动性和实践性。如何“抓活鱼”,这可不是一件容易事。
  2010年初,我是同批进入报社为数不多的男同志。可能是出于这个原因,我被分入区县部。这个部门的前身是农村部。记得刚进报社时,部主任就告诉我:“来这里不能怕吃苦,基层是新闻的发源地,要想写出鲜活的新闻,坐在办公室等不行,拿着会议材料堆砌不行,靠上网搜搜更不行,只有经常走下去,好的新闻线索才会源源不断。”
  参加工作11年来,我一直在区县部,这也让我养成了常跑基层的好习惯,农村、社区、山区、矿区……这些都成为我“抓活鱼”的主战场。不过,“抓活鱼”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得有一手真功夫、一套硬本领。靠着新闻前辈们的悉心指点,自己长期的基层实践锻炼,我的新闻敏感性和洞察力持续提升,学会如何擦亮“新闻眼”,寻找“聚集点”,捕捉“好线索”。
  古交市是我负责的跑口县(市、区),平时一有空,我都要去古交市委、市政府以及各个职能局、乡镇转转,聊一聊最近做了哪些工作,有啥安排和计划,这是我获取“活鱼”的一个重要渠道。记得是2020年12月中旬,在古交市委宣传部办公室闲聊时,偶然获得一个线索:历时近八年、古交市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的重要一环——安置房建设工程年底将要竣工。“在全省启动的64个县(市、区)中,古交承担的任务量排第二,占太原市总任务量的三分之二。”从她介绍的情况来看,这是个好典型,肯定有好的经验做法。我随即开始搜集材料,并着手跟进此事。事后证明,当时我的判断是正确的。
  好“货”在基层——这是我在采访报道中最真切的体会。正所谓:只有坚持脚踏实地,新闻才能“出人头地”。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只有“常走基层”,才能“多抓活鱼”。

融进去 贴近百姓“接地气”

  经常下基层,与老百姓打交道,让我深深意识到:“下基层”并不等于“融进去”,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看与群众交往能否做到以心交心,对群众有没有深厚的感情,面对困难有没有吃苦的精神。只有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在闲聊中学说家常话,在炕头感受百姓情,深入基层“接地气”,走近群众“听真情”,才能在“一头汗两腿泥”中写出生动、鲜活、真切的新闻。
  记得是今年1月26日晚,我接到古交市委宣传部打来的电话:“采煤沉陷区安置房建设工程完工了,但因为疫情原因,不搞聚集性分房仪式,可能得去安置点采访。”古交山多地少,移民搬迁安置点比较分散且多在山区。尽管那天天气很冷,风吹得头皮都疼,第二天一大早,我驱车一个半小时,赶到了古交木瓜会采煤沉陷区安置点。村民们听说有记者来采访安置房的事,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盼了多少年,终于可以搬家了”“春节前就想搬新家”“家里正在装修,一定来俺家看看”……在现场感受到的气氛,完全是等通稿或电话采访感受不到的。
  一颗种子,唯有深植泥土,才能生根发芽;一篇新闻报道,只有真正扎根基层,才能写得“有血有肉”。十多年来,我经常忙里偷闲地往基层跑,和群众零距离,同群众拉家常,与群众同吃住,带着感情与群众交朋友,结识了许多基层朋友。
  “基层情结”,让我及时获悉了许多好线索,也写出了不少好新闻。这些年我采写的《虎峪河源头由“黑”而“绿”》《李俏旺的旺年景》《断流三十余载 蒙山寺依泉复流啦》等一批稿件,获得省、市好新闻,也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

沉下去 带着思考“解难题”

  新闻稿件,七分采,三分写。要想采写出好的新闻,就要在采访上下工夫,采访不到位是不行的,闭门造车肯定造不出好“车”。我一直认为,一篇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其走访应占到总工作量的七成以上。只有获得大量的一手材料,才能全面、客观、准确地把握新闻事实,进而解释深层次的矛盾与问题。
  还是拿《搬出沉陷区 住进新楼房 古交4213户安置居民开领钥匙》这篇稿件说起。采访中,我努力将自己置身其中,不仅走访了多个安置点,和安置居民促膝长谈,用心倾听他们的讲述,还与古交市主要领导以及部门负责人深入交流,详细了解工程建设的背景情况以及经验做法,以及他们最深切的感受,这些都为随后的顺利写稿奠定了基础。
  采访结束时,已近傍晚。返回太原市区时,我文思泉涌,兴奋之情冲淡了所有的疲惫,我连夜开始写作。初稿写得很顺利,经过几次打磨,对稿件的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最终写成这篇千字消息,还写了一篇短评《安置力度折射民生温度》。最终,这篇稿件发在报纸次日的头版醒目位置,社会反响很不错。
  我的采访经历证明:最鲜活的新闻来自基层,常下基层才能多抓“活鱼”。(作者:太原日报社 徐方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1-11-28期

  • 第2021-11-27期

  • 第2021-11-26期

  • 第2021-11-25期

  • 第2021-11-24期

  • 第2021-11-23期

  • 第2021-11-23期

  • 第2021-11-22期

  • 第2021-11-21期

  • 第2021-11-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