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十五的夜晚,是新的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人们总要想办法举办庆祝活动,不让过年的热闹气氛如此快速消逝。
于是,我们的祖先想出了正月十五点灯赏灯的习俗。将传统庆祝新年的气氛做了一个总结。
因此,这个庆典日便被称为“小正月”,或“小年”,也被称为“元宵”“元夕”或“上元节”,甚至直接就称之为“灯节”。
根据明朝钱塘瞿佑《双头牡丹灯记》中记载:“每岁元夕,于明州张灯五夜。倾城士女,皆得纵观”。可见在当时的习俗,元夕这个晚上,全城的男女都可出游赏灯。这时春花尚烂漫盛开,加上夜晚灯火通明,如此良辰美景,也正是男男女女寻求浪漫邂逅的时机,也是有情男女藉机约会的夜晚。因此也有人称之为“中国情人节”。
既是浪漫良夜,试看欧阳修(一说朱淑真)写的《生查子·元夕》:“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溼春衫袖。”词里就直白地说出“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这样浪漫的句子。
这阕词分上下两部分,上部说去年元夕,下部则是今年,场景隔了一年,景物依旧,人事全非。欢笑里找出伤感的元素,好像是古今诗人的一个通病。不管如何,“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成了千古的名句。
而李清照的《永遇乐》,则不只是伤感,简直是消沉极了:
“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
中州盛日,闺门多暇,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风鬟霜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
据说这是李清照超过五十岁之后填的词,丈夫明诚已逝世多年,第二次婚姻又不圆满,“如今憔悴,风鬟霜鬓”,真的“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就好了!已无心出外赏灯。
再看丘逢甲的诗作《元夕无月》:“三年此夕无月光,明月多应在故乡。欲向海天寻月去,五更飞梦渡鲲洋。”元夕无月,不是阴就是雨,这是多么煞风景的事,何况又是流落他乡。或许,故乡的元夕应当有月吧?故乡遥在海天外,也只能飞梦回去了!
至于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意境则有别于以上诗词: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整阕词描述元夕的热闹气氛,以及心有所属的男女,看不到心仪对象的着急心情,在热闹的人群里到处寻寻觅觅不着,正失望的时候“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从沮丧的欣喜,心情的转折,也只有诗人这么细密的心思,才可能有如此生动的描述。而这也是我们日常生活里常常遇到的境况。
吕雪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