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华风晋韵

拜年的味道

  •   过年是四季中的喜中之喜,事中大事。每逢此时,“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种“远在千里归故乡,桌旁床前敬爹娘”的浓浓乡情、亲情,“相互作揖道祝福,欢天喜地庆新春”的欢乐祥和,时时萦绕在乡野之间,温暖着我的心。
      家乡在一座小村子,过年的风俗很多,祭祀鬼神、燃放鞭炮、点蜡烛、贴春联等,使我最不能忘怀的就是拜年。
      我国民间早有“拜年”的传统习俗。拜年,是人们相互走访祝贺春节,表示辞旧迎新的一种形式。这一习俗起源甚早,至少在宋朝就有了。宋人孟元老在《东京梦华录》写北宋汴京元旦习俗时说:“正月一日年节,开封府放关扑三日,士庶自早相互庆贺”。明朝陆容在《菽园杂记》中说:“京师元旦日,上自朝官,下至庶人,往来交错道路者连日,谓之‘拜年’。”清人顾铁卿在《清嘉录》中载:“男女以次拜家长毕,主者率卑幼,出谒邻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贺,谓之‘拜年’。至有终岁不相接者,此时亦互相往拜于门。”
      大年初一,人们早早起床后换上新衣新鞋,男的戴上新帽,小姑娘扎上火红的蝴蝶结,依次向自己的列祖列宗牌位叩拜、向爷爷奶奶和父母行礼,这一拜,拜出了对家里父母长辈养育之恩的报答,传承了五千年的传统美德,拜去了长辈一年的辛劳和疲惫。于是,欢声笑语,喜上眉梢,这样一个简简单单的仪式就足以令亲人满足了。然后,家人和乡邻便仨一群、俩一伙,涌向大街,给乡邻长辈拜年。村里很多的矛盾纠纷都通过拜年得到化解,不好解决的事长辈们总是说过年后再说,人一到,就算拜年了,一拜泯恩仇,过去的不愉快随即化作一缕轻烟,消散得无影无踪。
      小时候,村里一个晚辈偷我家的东西,大家发生了不愉快。大年初一,他第一个跑到我家拜年,见了我父母“扑通”一声,双膝跪倒。父母立即赶向前,热情地把他搀起,嘴里连声说:“甭磕了,快起来吧!人到了就行。”接着给他让烟斟茶,还塞给小孩满把的果糖、花生、瓜子,叙谈到最后,又亲热地送到大门口。双方心里都涌动着一股暖流,拜年,铲除了淤积在两家心头的大疙瘩。深深一拜,就是宽容,四邻八家和好如初,小村都陶醉了。
      参加工作后,单位每年初一都要实行“团拜”,虽然原来天天见面,但此时再见却大不一样,大家无拘无束,无忧无虑,个个满面春风,人人喜笑颜开,平时的不快都一扫而光。一个热情的问候,一个亲切的握手,一个抱拳拜年的动作,使大家摆脱了一年工作的压力和烦恼,解除了心结和怨气,送去了热情和温暖。大概,这也是民俗的变体。城里人和乡下人都愿意找个借口,把心贴得近一点,再近一点。
      如今拜年有了新时尚,有的用电话,有的发手机短信,有的上网络拜年……无论什么样的方式都在传递着一种亲情、友情,祝福的心声,当然,也有新春梅花开时美好和谐的信息。

    谭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2-13期

    • 第2022-02-12期

    • 第2022-02-11期

    • 第2022-02-10期

    • 第2022-02-09期

    • 第2022-02-08期

    • 第2022-01-31期

    • 第2022-01-30期

    • 第2022-01-29期

    • 第2022-01-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