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版:华风晋韵

宋人消夏有雅趣

  “过得七月半,便是铁罗汉”,这是明代民间广为流传的一句俗语,足见炎夏酷暑在古人心目中之可怕。夏日虽然酷暑难耐,但喜欢风雅和闲适的宋人却有不少消夏的雅趣。
  由于天气炎热,纳凉成了人们的追求。纳凉大多只能是在夜里,所以诗人为我们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纳凉诗。杨万里喜欢在皎洁的月光之下,清辉孤影,来到浓密的树荫下,婆娑的竹林中,听着夏夜里悦耳的虫鸣声,夜深气清,尽管没有凉风送爽,但是闷热暑气顿时消失,于是他吟道:“夜热依然午热同,开门小立月明中。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夏夜追凉》)
  人们不仅在夜里纳凉,也想寻找一些地方消夏。有诗为证:“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秦观《纳凉》)诗中连用“携”“来”“追”三个动词,表达了诗人在炎炎夏日迫切寻找一处纳凉胜地的急切心情。
  风雅的宋朝文人非常讲究消夏之地。杨万里说,池边、桥畔、河岸濒临水面,气温要低些,自然也是乘凉的好去处。他为此赋诗曰:“小憩人家屋后池,绿扬轻风一丝丝”。如果水面上还有绽放的荷花,给乘凉又增添了几分风雅。杨万里的《暑热游荷花池上》,写了诗人在荷花池畔纳凉的情景,诗曰:“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诗人真山民的《山亭避暑》中写道:“怕碍清风入,丁宁莫下帘。地皆宜避暑,人自要趋炎。竹色水千顷,松声风四檐。此中有幽致,多取未伤廉。”苏东坡喜欢在水边纳凉,亦留有“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的名句。陆游则喜欢在河堤柳荫处乘凉,他在诗中写道:“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明月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他还乐于躲进绿树葱茏的山中避暑,《六七月之交山中凉甚》诗云:“城市方炎热,村墟乃尔凉。拂窗桐叶下,绕舍稻花香。”走进山中,仿佛就走出了炎夏,走入了一方清凉。
  夏日的寺庙也是消夏的好去处。古树参天,晨钟暮鼓,一进入寺庙就犹如隔绝了暑热的夏天。大诗人梅尧臣有一首题为《中伏日妙觉寺避暑》的诗,诗曰:“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中伏天是一年中最热的时节,城镇赤日如烤,而山中则清风绕屋,禅房内花木葱茏,长廊曲径幽深。诗人来到妙觉寺避暑品茗,自然乐而忘返。
  夏日正午,一切安宁而美好,午睡,也是消夏的一大雅趣。苏舜钦的《夏意》中写道:“别院深深夏席清,石榴开遍透帘明。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小院幽深寂静,诗人躺在竹席上,浑身清凉;窗外的石榴花盛开,透过垂挂的竹帘,映红了虚堂。浓密的树阴隔断了暑气,正是中午时分,一觉醒来,耳边传来黄莺儿断续的啼唱。诗中出现的意象如竹席、石榴花、莺啼都是夏日的景物,却又句句透露着清爽之意。
  弈棋是中国文人常备的风雅技艺,在夏日悠长的光景中,下棋是正合时宜最能消磨时光的娱乐活动。张九成的《夏日即事》曰:“萱草榴花照眼明,冰应水阁晚风清。萧然终日无人到,帘外时闻下子声。”蔡确则喜欢躺在自家竹床瓦枕之上,以书催眠消夏。他在《夏日登车盖亭》中写道:“低屏瓦枕竹方床,手倦抛书午梦长。睡起宛然成独笑,数声渔笛在沧浪”。
  “人皆苦炎热,我爱夏日长。”宋代文人的消夏雅趣,无不因时因地因人自得其乐,充满了中国知识分子的飘逸之气。

聂难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7-17期

  • 第2022-07-16期

  • 第2022-07-15期

  • 第2022-07-14期

  • 第2022-07-13期

  • 第2022-07-12期

  • 第2022-07-11期

  • 第2022-07-10期

  • 第2022-07-09期

  • 第2022-07-0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