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传播技术实现了新的跨越,传媒已进入了全媒体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对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和媒体融合发展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新目标新要求。
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新情况、新挑战,实现新发展,展示新作为,成为媒体工作者必须关注、研究的热点话题和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新媒体时代,如何传承弘扬党的新闻工作者的优良传统,是新闻工作者必须思考和解决的关键问题。
一、现实存在的不良现象
根据2022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10.32亿,网络新闻用户规模7.71亿,海量信息扑面而来,大众获取各类新闻、资讯等越来越快捷、方便,新闻媒体在新闻传播中出现的一些不良现象应引起重视。
(一)作风不实,作品粗制滥造。
有些新闻工作者采访作风漂浮,人下去了心还没有下去,到现场晃一圈,拍摄几个画面见几个人,就算完成采访任务。有的仅靠跑机关、听会议,要材料、抄材料。有的图省事,要数量不要质量。有一名媒体记者采写一篇消息,竟然出现了近三十处常识性差错。网络新闻中的“标题党”仍屡见不鲜。例如:《可恨!26岁石家庄女子确诊前连续六天下班兼职》《流产10天后,武汉90后女护士重回一线》等,标题导向错误,造成了不良社会影响。还有各类文字性、技术性差错更是数不胜数,媒体的公信力大打折扣。
(二)作品不精,不用功不创新。
一些新闻工作者缺乏对新闻作品精益求精的追求,写法老套、生硬、僵化,群众喜闻乐见、鲜活生动的作品少。一些媒体人为了“抢”新闻,只想着如何生产“爆款”产品,蹭热度、赚流量、博眼球、能吸粉等,追求所谓的轰动效应。一般化新闻充斥媒体,虚假新闻仍不断出现。例如,“东航MU5735坠机事故”报道中,某报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一条“第二个黑匣子已找到”的不实新闻震惊业内外。
二、造成不良现象的原因
毋庸置疑,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推动了新闻事业的进步和发展,但传媒业暴露的突出问题,既影响了新闻舆论的社会效应,更有损党的新闻工作者的声誉和形象。
分析原因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一)思想认识不到位
有些从业人员对党的新闻事业和新闻工作职业精神的重要性认识不足,敬业精神有所缺失,对新闻工作标准不高,要求不严。
(二)社会责任感缺失
一些传统媒体过度追求经济利益,过度迎合读者受众,缺乏胸怀大局、坚守使命的理念,媒体社会责任感减弱,暴露出片面追求把流量、粉丝变现,在新闻产品商业化上急功近利、唯利是图等问题。发布新闻和采编监管不力,挖掘新闻内容乏力,严格核实新闻真伪的职业意识不强,严重影响了公众对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认可度、信任度。
三、传承职业精神应做到以下五方面
新闻职业精神被视为新闻职业的核心与灵魂,在新媒体时代,迫切呼唤新闻工作者要传承新闻职业精神,要积极主动适应新时代新闻舆论工作的新形势新定位新使命。因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更需要一批有人民情怀、有职业信仰的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者,更需要推出更多更好的新闻精品,凝聚力量,激励和动员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锐意进取,勇毅前行。
(一)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报纸、电台等传统媒体,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为党发声,为人民发声,要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党管媒体、党管舆论的原则;坚定理想信念,坚定政治信仰、政治立场,不断增强政治敏锐性,找准新闻媒体的政治定位。这是新闻媒体不可逾越的底线、红线。
(二)时刻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
当前,国际国内网络舆论环境复杂多变,新闻媒体必须在新闻报道中以正确的舆论凝聚社会共识,凝聚人心力量。
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要尊重新媒体传播规律,讲究传播技巧,及时发声,善于发声,不断提高舆论引导能力,牢牢占据网络舆论主阵地,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
(三)切实承担媒体的社会责任
无论时代如何变化,新闻工作者都要铭记社会责任与担当,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正确的道德价值观念,维护新闻队伍的良好形象,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舆论支持,才能受到社会广泛尊重。同时要自觉抵制负能量,不盲目跟风,杜绝假新闻和噱头,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
(四)转变理念精心打造融媒精品
媒体从业人员要树立网络思维意识、融合发展意识,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要始终践行“四力”,保持人民情怀,创新形式载体,下基层、到一线,俯下身、沉下心,推出更多更好的思想精深、内容精湛、制作精良的全媒体精品力作,争当新时代新型主流媒体专家型、研究型、智库型记者。
(五)强化职业道德教育和行业自律
媒体从业人员要强化新闻采编队伍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建设,形成崇尚新闻职业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让从业人员拥有良好的职业志向和追求;要坚守新闻职业道德,杜绝虚假报道、有偿新闻、低俗之风,努力传承新闻职业精神,做新时代党和人民信赖的新闻工作者。 (作者:临汾日报社 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