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在《论党的宣传思想工作》中谈到宣传思想工作要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时指出,“关键是要提高质量和水平,把握好时、度、效,增强吸引力和感染力,让群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可见,做好宣传思想工作,达到好的宣传效果,让群众易懂易接受、爱听爱看、产生共鸣是关键所在。
党报评论是党报的旗帜和灵魂,起着引领舆论的重要作用,是宣传的一种重要形式,自然遵循这一规律。具体来说,引起共鸣的关键在两点:一是有直击人心的新思想、新观点,二是有恰如其分的表达方式。若二者完美结合,评论想不吸引人也难。
近年来,《吕梁日报》在推出评论时,无论是大型政论还是社评、小言论,在力求思想、观点有新意的同时,非常重视使用群众熟悉的典故、诗文、俗语,说大白话,讲顺口溜,采用比喻等修辞手法,力求说群众易懂的话,讲群众易懂的理,既增加评论的吸引力,又达到“声入心通”的宣传效果。
恰到好处用典故,既能弘扬民族文化,让评论充满浓郁的“中国味”,又能普及经典知识,增加评论的厚重感。《吕梁日报》在阐述思想观点时,生动运用典故,或直接引用,或古为今用,赋予其新的生命,借典说理、借事言情,深入浅出,让群众看了不觉为深,干部看了不觉为浅。
“在转型发展上率先蹚出一条新路”是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指明的金光大道,吕梁这座“因煤而兴、因煤而困”的城市到底如何贯彻落实,蹚出发展新路?《吕梁日报》由此陆续推出一系列关于转型发展的评论,指出转型发展是一次新的“革命”。
在《率先蹚出转型发展新路的征程上奋勇争先》中用“直道冲刺、弯道超车、换道领跑”作比,讲明我们要换“轨道”,由粗放型发展转向绿色发展,要向改革“深水区”迈进,向一切“拦路虎”开刀,要以“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接受挑战、迎难而上。
《扎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一文中,引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道出了转型之难;用“化冰解冻也非一日之功”引导全市上下克服急躁情绪,做好久久为功的准备……评论引用群众熟悉的典故讲清楚了什么是转型发展、为什么要转型发展、怎样实现转型发展这些看似枯燥的问题,共同“破冰转型”成为全市的共识。
在推进脱贫攻坚中,《吕梁日报》刊发了很多评论指导工作、鼓舞士气。《唤起贫困人口千百万、同心干》一文,借鉴了毛泽东“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的形式为标题,振奋人心;文中引用“授人以鱼,三餐之需;授人以渔,终生用之”的谚语来说明扶贫更要扶志,激发内生动力的重要性,类似的评论非常受群众和广大干部欢迎。
《全面招才引智 驱动创新发展》一文引用“国以才兴、政以才举、业以才立”说明人才的重要性,“人才者,求之则愈出,置之则愈匮”引导全市各级都要有大境界、大胸怀,始终树立强烈的人才意识,善于包容、吸纳、凝聚各方面的人才。
文章“接地气”是良好文风之一,用朴实无华的群众语言解疑释惑、析事明理是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倡导优良文风的重要实践。《吕梁日报》在评论中时常引用乡间农民熟悉的谚语、俚语,或大白话,如老者说古,娓娓道来,引起群众共鸣,感染力自然散发。
例如,《珍惜盘中餐》这篇小言论中,一开始就引用群众最重视的“福”,老百姓的福就是“有衣穿、有饭吃、有田种。”引用老百姓耳熟能详的“民以食为天”,“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这些朴素的话语来说明,珍惜盘中餐就是珍惜“福”份,反之,若不感恩珍惜,“福”就会远离。群众看这样的评论不觉枯燥,而是格外亲切。
言论《跟着走》引用邓小平用三个字“跟着走”回答女儿毛毛的问题“长征的时候你都干了些什么工作?”道出学习贯彻十九大精神也要有坚定“跟着走”的自信和执着。言论《互相补台 好戏连台》引用了一首儿歌“一只蚂蚁来搬米,搬来搬去搬不起。两只蚂蚁来搬米,身体摇来又晃去。三只蚂蚁来搬米,轻轻抬着进洞里。”“唱”出了团结的力量,以小见大、引人深思。
修辞是为了更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同时产生美感。古往今来的优秀文章往往包含各种美妙的修辞,比喻、对仗、排比、反复、设问等等修辞手段无比丰富,恰到好处的修辞常常能四两拨千斤,收获意想不到的效果。注重用修辞的评论总是能散发一种活泼、亲切、自然之气韵,更有魅力、更有生气。
2021年,吕梁创建文明城市,《吕梁日报》连续刊发系列评论。以《人美才是真的美》为标题的评论直接用“人美”比喻文明之美、素质之美,让人眼前一亮。在《高质量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一文中,把创建文明城市比喻为给吕梁这个家来一次“大装修”,非常形象生动,激发起了全市人民的主人翁意识。
《以“跳起脚来摘桃子”的气魄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一文,用“跳起脚来摘桃子”作比激发全市干部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要不走寻常路,敢于迈进改革“深水区”,敢于向“沉疴积弊”开刀。《蓝天白云就是幸福》《绿水青山就是财富》《既要“架天线”又要“接地气”》标题本身自带比喻,自然激发读者阅读欲望。
《让“刀把子”更有力量》把政法队伍比喻为保卫人民的“刀把子”,指出开展政法教育整顿就是因为“刀把子”上有了“病菌”了,只有刀刃向内、刮骨疗毒,让“刀把子”恢复原来的光彩,才能更好保护国家和人民安全。
形象的比喻代替了枯燥的说教,阐明了深刻的道理,广大政法人员和群众对政法教育整顿有了更清楚的认识,为推动全市政法队伍教育整顿营造了积极的舆论氛围。 (作者系吕梁日报社理论评论部主任 杜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