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媒体是我国舆论建设的“最后一公里”,是媒体格局中的“神经末梢”,在数量上占绝对优势。今年5月,中国记协发布的《中国新闻事业发展报告》(2022)显示,截至2021年底,全国共有广播电视播出机构2542家,较2020年减少49家,其中县级广播电视播出机构(包括广播电视台、县级融媒体中心)2106家,占播出机构总量的83%。
“互联网+”时代,通过“媒体融合”可以促进县级媒体发展,切实提升县级媒体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更好地“引导群众、服务群众”。2018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五次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意见指出,要深化机构、人事、财政、薪酬等方面改革,调整优化媒体布局,推进融合发展,不断提高县级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这标志着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为贯彻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关于加强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的意见》,各地纷纷制定相关方案,我省制定了《山西省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指导、促进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
一、媒介转型的基层实践:从媒体融合到县级融媒体
媒体融合概念最早由麻省理工学院教授普尔在其著作《自由的科技》(Technologies of Freedom)中提出,认为媒介的传播形态正在发生变化,并正呈现出一体化的趋势,如电话、广播、电视、报纸、邮件等媒介之间的界限和功能正在模糊化。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蔡雯提出:“媒体融合是指在以数字技术、网络技术和电子通讯技术为核心的科学技术的推动下,组成大媒体业的各产业组织在经济利益和社会需求的推动下通过合作、并购和整合等手段,实现不同媒介形态的内容整合、传播渠道融合和媒介终端融合的过程。”随着时代和新兴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变革,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生存发展都面临新的议题,媒体融合发展成为主流。
县级融媒体将目光投向基层,关注广大群众的切身需求,是打通信息沟通“最后一公里”的重要方式。因为县级媒体是和广大基层群众关系最为密切的传播环节,但由于资源短缺和政策原因,其传播能力一直相对较弱,甚至很多县级媒体都只有单一的县级广播电台,其声音、影响力较弱。
如何面对新媒体时代的巨大挑战,面对人们不断变化的需求,如何发挥基层媒体的宣传能力和影响力,是今天我们推动县级融媒体发展的重要意义。
二、地方性:县级融媒体发展转型的问题与意义
加拿大学者爱德华·雷尔夫曾在其著作《地方与无地方》中思考了“地方”这一概念在现代化过程中的变化,认为“地方是行为与意向的中心,是我们在自身存在状况里体验重要事件的焦点……当事件与行动以地方为背景时才会显得有意义,这些事件与行动会被地方所影响,被地方的氛围所渲染”。
大众传媒将人从地域的限制中解放出来,报纸、电视、广播和各种新媒体平台不停地向人们传递着信息、趣味与价值观,但也使得景观与人们的观念变得越来越同质化。所以,雷尔夫称这种新的现象为“乡村都市化”,即城市和房屋变得越来越相似,高楼大厦鳞次栉比。乡村都市化的过程并不是基于个体或地方的直接经验,而是基于某种标准化的规则或流程。
而在媒介文化领域,媒介内容同质化也正在成为新的问题。人们总是渴求新奇、不一样的内容。而地方性的东西本身所具有的独特属性恰恰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文化追求,所以,如何呈现地方独特的文化价值已变得愈发重要。县级融媒体的发展承载了这一媒介功能。
同时,地方媒介的另一个重要任务是构建地方认同,发出自己的声音。通过地方的固有特性,使得大众对地方形成区别于其他地方的经验性体验,最终形成一种情感链接,发挥媒介的传播效果,并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已有媒介内容辨识度低、重复率高、表达模糊、缺乏整合等问题。
可见,“地方性”的缺乏或是同质化内容的普遍存在越发成为当下媒介生态面临的重要挑战,同时也是县级融媒体这一媒介基层实践平台越发重要的意义。
三、加快平台建设,重视技术革新与支撑
一直以来,技术和媒介都是密不可分的关系,技术既催生了新媒体的诞生,也影响着其走向,甚至直接决定了一家媒体未来能走多远。技术创新已成为媒体融合的重要驱动力,从内容创作到内容生产,再到内容分发,技术创新贯穿了整个媒体的产业链。因此,在县级媒体融合的工作中,需要深入思考新媒体技术的应用。
县级融媒体中心要对原有县域媒体资源进行整合,借助省级技术平台嫁接上级的优质信息内容。通过对分散的信息进行系统性整合,加强人们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认识,从而构建有利于促进城市发展的智慧化的信息环境。
例如,甘肃省玉门市、吉林省农安县等在建立融媒体中心时与技术公司合作,就利用云计算、大数据的技术优势,以及区县的近地区位优势,搭建新平台,主动创新沟通方式,从单一的新闻传播功能向双向政务沟通、场景化生活服务的方向拓展。
介休市融媒体中心在原有介休市广播电视台的基础上,整合介休报社、新闻中心,建立融媒体运行机制,并主动适应全媒体迭代升级,打造了集电视、报纸、广播等传统媒体与微信公众号、抖音号、视频号、客户端等新兴媒体为一体的传播矩阵,形成新闻部一次采集供稿,介休融媒、介休发布及介休政府网站等多平台共享的融合格局。特别是对中心网络机房、360全景演播室和直播间等技术平台的建设中,对已有技术设备进行了重新整合与提档升级。例如其中心网络机房除了有内部数据交互与存储作用外,还包含两个主干外网、安保系统以及制作系统、播出系统、媒资系统、电台系统、新媒体系统等五个业务网络;360全景演播室则可以让节目的形式更加多样化,实现了智能背景切换、虚拟拍摄和抠像以及和观众的线上互动等功能;通过推进高清化播出工作,其摄、录、编、播系统已经全部实现高清化流程,并努力完成直播间及配套区域建设,依托乡村振兴战略“一村一品”模式推广本土特色农副产品,打造了具有介休本土特色的主题直播间。
四、抓住时代地域特色,设置融合媒体报道专栏
在移动互联网的传播过程中,融媒体成为当下主流媒体创新实践的重要抓手,融媒体的创新实践不仅是推动媒体融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路径,更是推进主流媒体做大做强主流舆论的重要手段。其中,重大主题报道作为内容建设的主要面向,已经成为主流媒体提高“围绕中心,服务大局”能力的必然选择,也是当下及未来传媒守正创新的现实选择。
如何抓住时代和地区的“地方性”特色,是基层媒体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议题。例如2021年围绕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这一宏大主题,诸多媒体就从多个层面多个维度进行宣传报道。介休市融媒体中心分别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开设相关专栏,如在《介休新闻》《介休报》和介休人民广播电台开设了《学党史 悟思想 办实事 开新局》《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介休党史天天学》等专栏;在新媒体矩阵中,也策划了一系列宣传短视频。其中,《灯光闪耀 璀璨定阳 献礼建党100周年》短视频在“七一”期间推送,阅读量为44.5万次,点赞量近2万;学习强国平台第一时间转发并进行重点推荐;短视频《介休市多项重点工程落成启用,向建党百年献礼》阅读量10万+,点赞量6000+;MV《我们的道路更宽广》首发阅读量3万+。可见,在重大主题报道的融媒体实践中,县级融媒体中心正在不断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这种紧跟时代重大议题和从本土出发的报道方式,值得推广。
在媒介转型的今天,县级融媒体作为主流媒体转型的基层实践平台,在舆论导向、地方综合服务、信息交流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其发展过程中要以技术平台为支撑,以优质、本土化内容为核心,以多平台多渠道多形态呈现方式为手段,努力贴近人民群众生活切身需求,逐步拓展媒体+政务+服务+商务的新模式,这才是新形势下县级融媒体发展的必由之路。(作者:介休市融媒体中心 史果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