置身于数字时代,读者在享用“快餐阅读”之后,对阅读内容和质量都有了更高的要求。报纸对新闻处理的严谨性和权威性使得新闻内容真实可靠,新媒体时代,更需要报纸编辑践行职责,做好“把关者”和“守护人”。
编辑从事的是精神劳动,理应弘扬工匠精神:坚定、踏实、持之以恒,对工作有一份执着和坚守。
编辑的工匠精神,主要体现在基本能力和创新能力两个方面。只有基本能力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能创新;离开基本能力谈创新,不切实际。
一、工匠精神之基本能力
1.提升个人素养
报纸编辑应提升政治理论水平,要有足够的知识储备,掌握方针政策,加强法律法规学习,把好政治关是重中之重。要有大局意识、历史与预见意识。唯有提升思想深度和看待事物及问题的远见,提高内涵的增益与拓展,方可提高分析思辨能力,创作出高质量的版面作品。编辑是杂家,要养成长期学习的习惯,在具体工作中必须做到“专”,二者相辅相成。“杂”的知识可以夯实“专”的根基,“专”的精准又会要求“杂”的拓宽。如此,在工作中才会更加沉稳自如。
新媒体时代,作为报纸编辑,需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高度的新闻敏感性,在诸多信息中甄别内容的真假虚实,正本清源,以保证报纸的代表性、权威性。作为报纸编辑,还需要拥有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修养。
2.做好风险防控
新闻舆论工作是最前沿、最直接、最有影响力的意识形态工作,直接服务于党的工作全局。报纸编辑应全方位筑牢意识形态安全的“护城河”和“防火墙”。
在工作中,应与编辑队伍同心协力,尤其是在对重大事件进行专题报道、系列报道的过程中,应与团队精诚合作,结构化组织版面,保持报纸风格的一致性。同时,要与各环节、各部门加强协作、无缝对接,做好风险防控。
3.“把脉”读者需求
报纸编辑要有超前意识,将服务读者的理念贯穿始终。在新媒体时代,可以利用大数据收集、整合、挖掘其中蕴含的价值,了解读者的需求与关注,提高服务性。同时,可以根据社会反馈(如点击量、留言等),可改进或抓取群众关注的问题。此外,还可以通过二维码实现纵深阅读,提高与用户的交互性。
二、工匠精神之创新能力
1.创新的必要性
编辑要顺应时代发展需求,遵循社会更变规律,同时需要有足够的文章鉴赏能力、深厚的文字表达功底,以及高超的版面编排技术。
一个版面通常包含着知识、技术、美学等编辑含量,也应是作品和作者的“加分项”和“增值项”,这直接关联到报纸的质量。唯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才可以做到匠心独运。在对文章与版面的编辑过程中,编辑付出的劳动与最终的呈现不尽相同,这也是编辑“功力”的见证。
创新是编辑的天职,也是对编辑的要求。在创新过程中,应遵循遵守新闻纪律、保持报纸风格之原则,以多元化视角,在全方位统筹的格局之下构建版面,恰当展现新闻作品,这其中,不能掺杂个人喜好与情绪。
2.创新的具体内容
作为报纸编辑,应始终秉持精益求精、严谨的态度,对版面负责。
“题好一半文,眉清目传神。”有情感、动感、美感、幽默感及有气势的标题会令人耳目一新。此外,稿件标题应力求短而精,做到虚实搭配。
选稿应注重稿件的政治性、政策性、指导性、警示性、服务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要提升信息收集能力,严格取舍,精准选择稿件,不遗漏重要信息。在编辑稿件的过程中,要选择与取舍报道角度,依据版面编排情况对稿件内容进行整合或拆分。
版面稿件编排应主次分明、详略得当、图文并茂。可以合理恰当地借助图表、图片、色块、新颖素材等展现新闻内容,在讲究时效性的同时,尽量融入更多美学元素,令传达方式多元化,从而给读者带来更为新颖的审美感受。细节是金,在表现形式方面要新意不断,形象生动、恰如其分,寻求独到的新闻角度,为读者带来高质量的阅读享受。
“知之愈明,则行之愈笃;行之愈笃,则知之益明。”编辑在编排版面的同时,版面也在成就编辑。
3.创新需注意的方面
创新不是制造,不是无中生有。报纸编辑应建立在实事求是、尊重事实的基础上,打破旧的思维定式的束缚,多方面思考。创新并非脱离新闻本质,不能以偏概全,甚至与事实相背离。在工作中还要做到不哗众取宠,不弄虚作假,不做刻意引导舆论的“标题党”。
在编辑工作中,需要依附与从属于作者的作品,否则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编辑应持有对作者作品的责任心,对读者的服务心,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随着科技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突飞猛进的新媒体时代为报纸编辑工作带来挑战,同时也创造了机遇。作为新闻工作者,应始终秉持工匠精神,守正创新、兢兢业业,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学习。(作者:太原日报社 赵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