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理论·践悟

新媒体高质量传播策略浅析

  第4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指出,2021年,新闻媒体与互联网平台加速融合,持续推进技术突破,进一步增强用户体验,提升传播效果。网络媒体及时发布最新资讯,精心设置议题,发布权威解读,不断创新报道形式,为用户带来更加直观、翔实的新闻体验。
  当前,受众对优质内容的需求更加迫切,内容生产者面临更加激烈的竞争,技术的迭代分化出新的传播格局,基于此种现状,积极开拓与新时代、新阶段发展相适应的高质量有效传播路径,是在新的历史方位下对新媒体传播工作提出的新任务、新要求,也是新媒体传播工作走向纵深的必然选择。

内容为王,加强策划

  微信推出以来,移动互联网的信息分发变得更加直接、快捷,众多主流媒体凭借权威专业的信息、生动贴近的表达,在微信公众平台上展现出勃勃生机,有效提升了正能量信息传播力。
  在庆祝建党百年的报道中,《人民日报》、新华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等官方公众号发布的相关文章阅读量几乎都达到10万+。全国各地的省级媒体、重点新闻媒体微信公众号也表现优异,数据亮眼。这充分说明,内容优质始终是受众点击的直接动力。
  对于重点新闻媒体的新媒体端而言,加强内容建设,不仅仅是为了漂亮的数据,更是为主流价值寻找有力载体。新媒体和其他传统媒体担负的使命一样,不仅要传播信息、引导舆论,更要滋润心灵、塑造灵魂,以主流思想引领多元舆论,以主流价值凝聚社会共识,为新时代新征程凝聚强大精神力量,提供有力舆论支持。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人工智能、大数据及5G技术的广泛深度应用,全媒体时代已从媒介技术融合走向深度的媒介生态融合。面对新时代、新阶段更为复杂多变的传媒格局,新媒体报道如何做到更加打动读者,持续获得关注?笔者认为一定要不断提高网络宣传策划能力。
  具体而言,首先,可以从重要的时间节点提前进行重大议题的选题策划。或者,聚焦具有独特地理标志的区域,置于国家和地区总体工作大局中考量,使选题策划在宏观大局下独树一帜,让受众产生亲近感和自豪感;其次,基于新媒体产品形式多样的特性,在策划报道前将新媒体产品形式形态充分考虑,达到最佳传播效果;再次,选题策划要考虑传播渠道是否丰富,这是因为受众面对爆炸式增长的信息,对信息渠道和内容的选择存在明显差异,全面把控各个传播渠道才能全面把握受众数量,从而唱响主旋律,占领主阵地。

讲好故事,挖掘精神

  2021年8月中旬,旅行了一年多的云南大象终于在人工干预下回归了适宜栖居地。至此,从当年5月掀起的全球媒体跟踪报道云南大象的热度也告一段落。云南大象报道中展现的中国之大和生态之美、中国人民对待动物的友善和温情、中国政府的动物保护成果和组织管理能力及高科技手段的运用,都给全球媒体和热追大象的世界“粉丝”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云南大象的跟踪报道不失为一个经典鲜活的传播学案例,值得每一个新媒体人从中得到借鉴启示。案例直观地告诉新媒体人,讲好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的、鲜活的、能打动中国人乃至外国人的中国故事。首先讲好故事,其次还要挖掘其中的精神和内涵,让故事传播开来,以感染身边人、感染全社会。每一个媒体人,都要具备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和本领。
  一方面,我们要旗帜鲜明、大胆地举旗亮剑,这是看得见的宣传;另一方面,也要做看不见的宣传,善于把态度、动机、趣味隐藏在故事、情节、细节背后,让受众看了之后、读了之后受到触动。
  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新征程上,新媒体将迎来高质量发展阶段,作为新媒体从业人员,要坚持党的领导,坚决听党指挥,坚守人民情怀,反映人民心声,努力践行“四力”,创作更多“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新闻作品。坚持守正创新,推进融合发展,赓续红色血脉,紧跟时代发展,用群众喜闻乐见、易于网络传播的方式方法,描绘时代画卷,奏响时代强音。

注重互动,与“民”同在

  在传统媒体时代,传播方式是单向的,单一由发布者向受众传播信息;受众的接收是被动的,反馈的途径也有限。信息的流动性低,受众的参与度低。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在新媒体报道中,以更有创意的互动模式开展舆论引导,能突破传统媒体与受众的情景式互动,通过体验式的表现手段提高受众的参与度,在潜移默化中让受众乐于接收,并乐于传播,形成更广泛的宣传。
  在深入开展党史学习教育期间,如何让党史学习教育既“走心”又“走新”?黄河新闻网新媒体端积极创新宣传形式,将网友的学习热情与平台优势相结合,用竞赛答题、知识百问等形式开展宣传。在“七一”前夕,推出“党的知识100题”新媒体产品,网友进行留言转发,创新了党史学习教育形式。并推出“向党深情表白 观网上图片展写精彩留言活动”,短短几天就吸引十万人参与。在网络互动中,网民向党表白,书写心声,激发了网民的爱国主义情怀,弘扬了爱国主义精神。
  从单一到交融,新媒体时代,创意互动的加入,让发布者与受众之间的信息流动了起来,两者之间有了更直接的互动,不仅仅表现在内容、形式上,更多的是情感上的认同,由此,才会成为新媒体平台的“粉丝”,而不是“一划而过”的“路人”。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网络空间天朗气清、生态良好,符合人民利益。网络空间乌烟瘴气、生态恶化,损害人民利益。
  新媒体是一个巨大的窗口,在内容传播过程中,要始终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深入贯彻落实国家网络安全相关规定,始终坚持“正能量是总要求、管得住是硬道理、用得好是真本事”,让网上正能量更强劲、主旋律更高昂,网络空间日益清朗,充分彰显媒体的社会责任和担当。作为新媒体从业者,首先,要严格落实内容审核制度,杜绝传播虚假有害信息;其次,要更加注重个人信息保护,提升数字素养,加强隐私保护意识。(作者:黄河新闻网新媒体部主任 李渊)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26期

  • 第2022-10-25期

  • 第2022-10-24期

  • 第2022-10-23期

  • 第2022-10-22期

  • 第2022-10-21期

  • 第2022-10-20期

  • 第2022-10-19期

  • 第2022-10-18期

  • 第2022-10-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