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必由之路。
近年来,右玉县农村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仍存在明显短板,主要表现为整体规模小、实力弱。对此,右玉县委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的“三不”原则:不唱集体“独角戏”;不跳能人“单人舞”;不做养懒“大锅饭”。
按照“分类打造典型集群,全面提振村级集体经济”的思路,该县确定了“党组织+企业+能人”的发展机制,明确了强村带弱村、大村带小村、新村带旧村的“三带”发展路径,构建形成了群众、企业、集体“三位一体”的经济共同体。
对症开方下猛药,因地制宜促发展。右玉县探索实施“双123”典型集群培育工程,通过建基地、作示范,持续拓宽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力争年底全县村集体经济收入全部达到10万元以上,产业性收入占到总收入的20%以上。
“双123”典型集群培育工程,就是培育“双1”“双2”“双3”共12个典型,示范引领、辐射带动全县172个农村发展壮大集体经济。
“双1”的第一个“1”,是培育一个集约化发展典型,带动涉农产业村村联合、抱团发展、壮大规模、打出品牌,走上集约化发展之路。把全县村集体领办的45个小型、分散小杂粮加工作坊优化整合,交由“六味斋”“塞星”两家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托管经营,建立全县农村小杂粮产业联合体,叫响“北岭梁”国家地理标识品牌,力争农村集体年增收220多万元。
第二个“1”,是培育一个支部领办合作社典型,深化支部领办产业、干部领办项目、党员领办任务的“三领工程”经验做法。以该县新城镇邓家村为示范,支部领办农牧合作社,建成集果蔬采摘、水上游乐等于一体的现代农业休闲体验园区;领办养羊合作社,建成人畜分离式高标准养羊园区,年出栏羊3000多只,村集体通过收取羊舍租金增加收益;领办农机合作社,实现全村4500亩耕地机械化作业。通过3项举措,村级集体产业性收入力争达到25万元。
“双2”的第一个“2”,是培育两个“党组织+企业”示范引领典型,充分发挥其示范效应,实现富民强村群起效应。发挥肉羊饲养典型“祥和岭上”的有机羊肉品牌优势,以基地饲养技术和标准为引领,带动3个乡镇44个乡村入股土地2万多亩,建设5万只羊田园化养殖牧场,使村集体年增收160多万元,带动1300多户农户年均增收6000多元。发挥出口小香葱种植典型图远公司的冻干蔬菜技术和出口优势,整合注入乡村振兴资金4000万元,建设连栋设施农业600亩,使村集体年增收180多万元。
第二个“2”,是培育两个村级集体经济辐射带动典型,发挥其辐射带动效应,以点带面、扩大规模、提升优势。发挥设施农业典型马营河村的技术和市场优势,做大做强贝贝南瓜等特色果蔬设施农业,辐射带动周边村通过非设施农业种植实现集体年增收60多万元。发挥边鸡饲养典型李达窑乡薛家堡村优势,让村集体以鸡苗入股,扩大饲养规模,打造优质品牌,辐射周边村庄,使每村集体年增收10万余元。
“双3”的第一“3”,是培育三个休闲旅游服务典型,充分利用右玉全域旅游资源优势,发展农家乐等休闲旅游教学服务产业。在彩色观光农业延伸项目典型牛心堡乡,建立农村集体服务项目,依托右玉干部学院历史剧目“西口飞虹”,打造吃住游一体化农家乐,使村集体年增收30多万元。发挥教学和旅游服务型产业典型东兴村优势,将东兴村农家餐饮服务中心作为右玉干部学院学员室外教学的餐饮、住宿业务承接点,为村集体创收。通过民俗文化展演,吸引游客体验农家生活、品尝农家美食、购买农家产品,使村集体年增收20多万元。发挥生态休闲农业典型威远镇康平村优势,打造集生态休闲、旅游观光、经济果蔬发展于一体的现代绿色高效农业产业园区,使村集体年增收50多万元。
第二个“3”,是培育3个生产服务型产业典型,打造新型生产服务业态,为工农业生产提供服务,以此增加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发挥“支部+电商+农户”生产服务型产业典型新城镇南街村优势,村集体以固定资产入股“塞上香”电商企业,提供劳务输入、资源配置、设施配套、环境优化等服务,与“塞上香”电商企业签订农副产品供货协议,进行网上销售,使村集体年增收10万余元。依托物业综合服务公司典型元堡镇董半川村,建设物业管理中心,购买路面、矿区清扫车等服务设备,以设备入股矿企,使村集体年增收10万余元。依托土地托管经营典型右卫镇李家堡村的田牛农机合作社,组织周边村庄以机械入股的方式开展大规模农业托管服务,使村集体年增收10万余元。
为了巩固“双123”探索实践成果,让典型集群培育这一模式在全县可持续发展,右玉结合城乡发展实际,突出强化“组织、资金、制度”三大保障,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制定专项发展规划,切实发挥好村党组织在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中的引领作用,鼓励和支持返乡下乡人员到农村创办或领办农民合作社、农业生产托管服务组织等农业经营主体,团结带领群众拓宽集体经济增收路子,促进集体经济规范运行,逐步走出一条农村集体经济可持续发展之路。
本报记者刘成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