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记者驱车来到中阳县暖泉镇食用菌种植基地,只见一排排木耳菌棒整齐地排列着,工人们正采摘成熟的木耳。
中阳木耳栽培自吕梁山深处、生长于天然氧吧,口感细腻、营养丰富,被称为“黑色国宝”。凭借高海拔、低纬度、昼夜温差大、冷凉干燥的良好自然条件,当地产出的黑木耳品质接近野生品种。
近年来,该县瞄准木耳市场,大力发展木耳种植,让“小木耳”带来产业振兴的“大钱景”。
“买菌棒有补贴,学技术有政府免费提供培训,还有木耳险为我们兜底……一系列鼓励黑木耳种植的好政策,让我家的生活越过越富足,年均收入能达到10万余元。”暖泉镇弓阳村村民郭能辉告诉记者。
4年前,暖泉镇刘家坪村的许金平返乡承包了15座木耳大棚。目前,这些大棚里的木耳产量已超过5000公斤,年收入预计可达20万元。大棚里雇用了20多名村民,菌棒进地、木耳采摘等都可以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2023年,中阳全县栽植木耳4864.1万棒、双孢菇种植26622平方米、羊肚菌种植138亩、香菇种植106.2万棒,可带动菌棒厂、采摘园、销售商、产品包装企业等上下游产业实现产值5亿元,木耳产业带农益农成效明显。中阳县1.8万棒木耳菌棒首次出口韩国,实现了木耳菌棒出口“零的突破”。
8月9日至11日,2023中国食用菌协会木耳特色专业镇发展大会暨中阳木耳文化节在中阳县举行,进一步推动当地将“小木耳”做成“大产业”,促进特色农业与乡村文旅产业深度融合,赋能乡村全面振兴。
短短几年,中阳县一跃成为“全国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示范县”“黑木耳产业助力乡村振兴重点联系县域”,享有“华北木耳第一县”的美誉。小小的黑木耳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富民产业,产业规模“从小到大”,空间布局“从无到有”,带贫能力“从弱到强”,产业链条“从短到长”,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
产业发展快,源自多方大力支持。
2018年以来,省委统战部充分发挥统一战线联系广泛、人才荟萃的优势,对该县开展全方位、多角度的帮扶工作。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省委统战部联系协调中阳县与全国木耳生产大县黑龙江东宁市对接,发展黑木耳产业。驻中阳工作队持续跟进、科学谋划,协调解决相关企业融资难题,帮助建设技术体系。
中阳县食用菌产业总顾问、九三学社社员、山西农业大学教授常明昌,带领技术团队60余次深入菇棚及车间作技术培训指导。
专家团队联合当地龙头企业收集野生木耳资源,选育优良品种,制订了黑木耳生产技术规程,实现了黄土高原夏栽黑木耳的技术突破。
通过龙头引领、示范带动,中阳木耳实现了产业化发展,目前中阳县已拥有知名区域公共品牌1个、企业品牌3个,制定发布山西地方标准3项,建立了国家级中阳食用菌科技小院、山西农业大学产学研木耳合作基地和吕梁市木耳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近年来,该县抢抓木耳产业发展机遇,加大产品研发力度,延伸全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的黑木耳精深加工产品,持续研发木耳醋、木耳酱、木耳多糖等独具特色的黑木耳食品和保健品系列产品,“中阳山宝”区域公共品牌影响力不断提升。
同时,建设黑木耳现代化加工基地,带动物流、餐饮、住宿等产业发展,充分挖掘加工业、服务业、商业的利益空间,加快黑木耳产业与文旅康养、电子商务、医疗保健等产业融合,构建起多维度拓展的产业网络,聚焦“三产融合”推动特色产业提质增效。
如今,黑木耳已成为该县一张最有底气的金名片。
本报记者李全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