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太原7月31日讯(实习记者韩潇)“地表水水质改善是太原市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全面再现‘锦绣太原城’盛景的必然要求。”7月31日上午,在太原市政府新闻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太原市生态环境局水生态环境科科长张永强表示。
据了解,今年以来,太原市坚持系统治理、标本兼治,四举措全力推动流域水质提升。
加快“一泓清水入黄河”工程建设。太原市“一泓清水入黄河”生态保护工程共52个项目,预估总投资约231.36亿元,截至目前,已开工40个项目,开工率为76.92%。其中,北郊污水处理厂扩容工程、太原市再生水回供清徐经济开发区项目、娄烦县涧河治理西延工程等14个项目已完工,完工率为26.92%。累计完成投资约83.1亿元。截至6月30日已到位资金54.77亿元。汾东污水处理厂配套工程一期工程——汾东厂至晋阳厂联络管工程、金世纪阳光污水处理厂尾水水质净化工程等26个项目在建,正在按照时序进度推进工程。再生水回供九河复流项目配套工程、太原市汾河流域水质天眼系统建设项目(一期)等12个项目未开工,目前正在办理前期手续。
着力补齐城乡污水处理基础设施短板。今年以来,太原市大力推进城区雨污分流改造,先行分3批实施64.51公里、150条道路,其余的2025年年底前全部改造完成;市本级实施47个雨水系统1398个市政道路雨污水混接节点改造,目前,19个系统947个混接节点已开工,已完成改造135个;城六区、开发区实施1227个源头雨污分流改造,已完成改造106个,2025年6月底前完工;对18个区域性泵站进行改造,15个已采取措施将污水抽排、截流至污水管网,其余3个正在进行管网改造;完成18个行政村生活污水治理,该市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到51.67%;太榆退水渠沿线水污染治理项目主线顺利通水。
强化入河排口监管和黑臭水体整治。太原市按照“查—测—溯—治”的原则,对992个入河排污口实施月监测、月调度及通报,建立黑臭水体长效监管机制,对出现返黑返臭的立即整改,实现动态清零。
健全完善汛期水质管控机制。目前已进入“七下八上”防汛关键期,太原市采取积存污水清空、建设调蓄池、进水阀门精准管控等措施,减少雨季污染物入河量,降低溢流污染。对管网积存污水组织抽排,全部输送污水处理厂处理,为降雨纳管提供容量。积极向省级部门争取生态水量,充分利用水体自净功能,降低污染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