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版:理论·践悟

山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李栋 折国鹏 薛白

  近年来,网红经济已成为一种迅速崛起的经济现象,“流量”就是“留量”,“留量”就是“销量”。网红经济背景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需要做好五个“加法”,即:静态文化+动态体验、历史文化+现实需求、地域文化+地方特产、设施“硬实力”+服务“软实力”、本土“网红”培育扶持+成熟“网红”合作共赢。

一、山西具有形成优质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

  山西东倚太行之巍峨,西临黄河之滔滔,气候环境独特,历史悠久绵长,旅游资源丰富,具有形成优质旅游产业的先决条件。山西省委、省政府将文旅产业发展提到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积极推动新时代文化强省建设,创新文旅产品和宣传,利用“与辉同行山西行”“歌迷之城,太原宠你”“跟着悟空游山西”等活动,开拓出一条全新的营销之路。笔者以为,山西文旅产业面临的现状有以下几方面:
  文旅产业配套要素不太健全,游客舒适度和满意度有待进一步提升。一是旅游交通网络不完善,需进一步打通城乡间、景区间、城乡与景区间的交通网络,并加大对重要客源地的客运体系建设,形成便捷的、立体的一张交通网;二是配套休闲娱乐设施不足,文创产品匮乏,商业未得到有效嵌入,潜在消费力没有得到有效释放;三是景区接待能力不足,停车难、排队难等问题依然存在,景区留客能力有限。
  文旅资源核心吸引力不突出,文旅品牌和精品线路有待进一步打造。一方面,旅游资源同质化,如乔家大院、王家大院、常家庄园、曹家大院、渠家大院等,除了名称上接近的景点,其他景点也以古建居多,对旅游主体吸引力较为单一;另一方面,文旅龙头劲旅引领作用还不够显著,景区间缺乏协同联动机制,旅游资源呈现出“小”而“散”的现状,文旅产业集群效益不足。
  文旅相关服务行业不规范,服务队伍素质和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文旅产业发展涉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需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提升服务行业整体素质。

二、国内部分省(市)在文旅产业发展方面的经验和做法

  四川:近年来,持续完善“快旅漫游”交通体系和旅游接待配套设施,“早上都江堰,下午九寨沟”变为现实;在旅游厕所设计上,体现地方文化元素,并在“第三卫生间”设置上彰显细节功夫;通过电子地图列出特色菜和土特产等。
  西安:永兴坊“摔碗酒”、身着唐服“不倒翁小姐姐”掀起了一股西安热,随后,大唐不夜城和“李白”对词同游、沉浸式体验唐风市井街区“长安十二时辰”等“盛唐文化”文旅IP不断推出,“国风国潮”的古都形象深入人心,“穿华服,游西安”成为一股潮流。
  淄博:2023年,“大学生组团到淄博吃烧烤”“进淄赶烤”等话题火爆抖音,“消费靠谱”“不宰客”的标签也收获了全网好评。更让人们津津乐道的是淄博政府在事件发酵中制定了一系列配套服务措施,如连夜修路、发布淄博烧烤地图等,塑造了热情好客、有温度的淄博形象。
  哈尔滨:通过冻梨摆盘、松花江热气球、索菲亚大教堂人造月亮、火车站交响乐、鄂伦春族表演、免费地铁摆渡票等出圈经营项目,持续推动当地旅游形象输出。“尔滨,我来了”成为越来越多游客的现实行动。

三、山西文旅产业融合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1、静态文化+动态体验,探索文旅跨界融合。
  一是开拓文旅宣传新途径,着力用好“三晋文化+”。用好“三晋文化+电影”“三晋文化+游戏”等模式,凸显宣传引流作用。游戏《黑神话:悟空》近期在国内外爆火,其取景地36处中山西省的景点多达27处,让山西小西天、玉皇庙、云冈石窟、悬空寺、应县木塔等古建筑进入更多人的视野中,吸引大量游客打卡山西古建筑。二是打造文旅体验新空间,深度挖掘“沉浸式”体验。“沉浸式”成为文旅消费热点,通过打造身临其境的场景,将观光“打卡”变成深度体验,让游客从“看画人”变成“画中人”。三是应用文旅融合新技术,探索推进“数智化”。通过数据库建设、大数据价值挖掘、VR可视化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应用等数字化手段,赋予那些历经千年风雨的文化遗产新的生命活力,使文物古迹凭借数字技术“活起来”。
  2、历史文化+现实需求,细化文旅供给内涵。
  一是系统谋划文旅品牌。聚焦华夏之根、黄河之魂、佛教圣地、晋商家园、边塞风情、关公故里、古建瑰宝、太行神韵以及红色文化等文旅品牌,着力打造一批国内著名、国际知名的热门景点。二是精心布局细分市场。支持夜间经济、低空经济、冰雪经济、研学旅游、红色旅游、地质旅游、工业旅游、乡村旅游、赛事旅游、康养旅居、入境旅游等业态发展,统筹细分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专业队伍打造和政策资金支持。三是科学划分精品线路。打造景观带、旅游路、服务网,形成连片、连线、联动景区矩阵,并在目前成熟的精品线路基础上,推出摩崖石刻、木雕石塑、三晋名人、红色记忆等主题线路,以及“游山西、学历史”的游学线路抓住热点话题及时推出“流量线路”,比如近期推出的“跟着悟空游山西”。
  3、地域文化+地方特产,创新文旅消费品牌。
  一是商业开发合理嵌入景区服务。允许人间烟火进古城,还原古城原始风貌和人文气息,增强旅游带入感;在景区合理布置文创产品销售区域,并结合景区特征和季节变化推出与景区主题一致的、能满足游客审美和实际需求的物品,提升游客收获感。二是文化元素巧妙融入特产设计。将山西地理特征、名胜古迹、名人古树等融入山西剪纸艺术、面点文化、特产包装等中,同时深度开发汾酒、陈醋、中药等产品,增强地方特产的文化内涵和市场竞争力。三是特产开发充分纳入县域发展。深入践行“千万工程”典型经验和做法,各县域结合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打造各具特色的拳头产品和消费模式,辐射和满足周边城市短途、短期对休闲旅游、采摘体验、田园感受、星空观望等的需求。
  4、设施“硬实力”+服务“软实力”,提升文旅服务品质。
  一是推进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完善全域旅游道路网络,打通景点间的“旅游直通车”;增加休憩区、打卡点、儿童游乐区等休闲设施,为游客提供多样化的休息和娱乐选择;推进适老化基础设施改造和无障碍设施配套,增加母婴室等人性化设施。二是强化文物古建保护力度,山西拥有古建筑28640处,居全国之首,特别是元代及其以前的木构地上建筑,占到全国的80%以上。但文物古迹保护基础工作有待进一步夯实,在杭州,古碑被玻璃罩罩着,字迹清晰如初;而我们的石碑大多裸露,因此碑文腐蚀严重,字迹逐渐模糊。三是加强服务行业培训教育。定期对出租车等服务行业从业者进行关于地域文化及特产推荐的相关知识培训,着力提升专业素养和服务意识,形成文旅产业和服务业的良好协同效应。四是增强主题活动文化引力。举办民俗节庆、手工艺制作、非遗工坊、老字号体验等活动,让游客在参与中深入了解地方文化,增强旅游的文化内涵和趣味性。
  5、本土“网红”培育扶持+成熟“网红”合作共赢,打造文旅发展新阵地。
  一是培育孵化“新达人”。在抖音、快手、微博、今日头条、B站、知乎、豆瓣、小红书等平台上发现“潜力股”,并组织优秀网红参加文旅品牌活动,在山西文旅网络宣传、舆论引导等方面传递正能量、发出好声音。二是组织推进“协同体”。推动文旅行业协会、互联网行业协会、网络文化运营机构等建设,组织本土网红互访互学、互动互研,在核心城市打造直播经济总部和物流仓储中心,在各县域培训“乡土网红”,促进新农村建设和地域产品销售。三是招揽引进“大网红”。与成熟网红达成年度框架合作协议,讲好山西故事,传播好山西文化,宣传好山西产品,促进山西文旅产业取得新成效。(课题来源:2024年度山西省政府重大决策咨询课题;项目编号:ZB20241712)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4-09-13期

  • 第2024-09-12期

  • 第2024-09-11期

  • 第2024-09-10期

  • 第2024-09-09期

  • 第2024-09-08期

  • 第2024-09-07期

  • 第2024-09-06期

  • 第2024-09-05期

  • 第2024-09-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