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芳
文化地标是指那些能够代表城市文化特色、具有较高辨识度和象征意义的标志或建筑。它们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在提升城市文化的辨识度、影响力和品牌效应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作为文化景观资源,文化地标因其深厚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建筑风格,与旅游业具有天然的粘合性,其独特的文化价值能够吸引众多游客,具有巨大的流量效应。
近年来,我省各地在推动文旅深度融合、打造国际知名文化旅游目的地的进程中,在文化地标打造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从文旅融合的视角观察,并不是所有的文化地标都能自发地成为旅游业的热门选择。许多文化地标建设距离知名旅游目的地还有较大距离,文化地标对文旅融合的支撑作用还有很大提升空间。本文在分析文化地标的特征与类型、国内外热门文化地标建设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旅游业发展趋势和游客消费趋势,提出以知名文化地标助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思考。
聚焦展现文化地标独特魅力,精心做好文化地标的历史文化价值挖掘研究阐释。深入研究和挖掘文化地标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溯源、归真、提炼、整合、创新、延伸、活化、推广等专业研究和解读,深入挖掘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在历史文脉、形态结构、地域文化传统中寻找独特性,将文化地标的独特性和价值充分展现出来,打造独特品牌形象,让文化地标“有景更有魂”。
聚焦参与性和互动性,提升游客文化体验和旅游消费的获得感。在平衡好文化教育与商业运营关系的前提下,树立“文化空间+旅游”理念,拓宽文化服务的边界,同时为游客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体验。同时,有效利用现代技术手段展现文化地标的历史价值和功能性,利用高清影像获取等技术手段对文化地标的建筑空间、纹理信息等进行数字化采集,增强游客参观游览的互动性和体验感。古建筑、博物馆、美术馆可同步开发馆藏精品数字化“孪生展厅”,利用VR/AR等技术再现展品的历史文化内涵。开展文化体验业态创新,在公共文化设施集中区域开设文旅休闲街区,使游客在打卡文旅地标的同时拥有就近的休闲消费空间和更好的city walk体验。
聚焦文化资源优势与潜力,全力打造全省知名文化地标体系。立足红色资源,构建山西红色文化地标体系,立足我省各地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资源,建强“红色阵地”,打造“红色课堂”,设计完整系统的红色课程和实践教学基地。实施红色旅游教学“名师工程”,开展红色旅游讲解员培训,提升红色旅游、红色研学、红色培训讲解的专业性、严谨性、启示性。在红色“旅游景区景点”配套建设公益礼堂或教室,聘请名师志愿者团队提供权威性宣讲课程,提升红色旅游参与者的精神获得感。做好省内各个红色文化地标、红色培训“基地”之间以及与国内兄弟省市同行之间的互联互动,做好红色资源共享大文章。
立足工业文化资源,打造工业旅游研学地标。借鉴首钢工业园更新实践,大力发掘我省老工业基地的工业文化资源,建设地标性工业文化公园、主题博物馆、产品展示馆和购物消费场所,将工业文旅资源开发成集工艺流程参观、科普研学、动手制作、品鉴消费于一体的工业旅游场景和成熟旅游线路,创建一批工业旅游示范基地和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
打造知名历史文化街区,提升城市文化魅力。本着保护与利用并重的原则,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全产业链服务功能,促进商业娱乐、旅游观光、文化休闲产业协同发展。突出城市民俗、美食风情、景观等文化元素对发展历史街区文化旅游的重要作用,为游客提供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消费体验。引入多样文化业态,为历史街区注入新的文化元素。按照街区即景区、商铺即景点、服务即表演、消费即场景的沉浸式要求,增强历史街区的氛围感、体验感,吸引更多游客观光消费。
打造城市知名演艺IP。以演唱会、音乐会为载体,精心营造歌迷友好型城市氛围,吸引更多一线艺人把我省城市作为主要演艺平台,打造各个城市知名演艺IP品牌;治理演出市场乱象,维护观众权益,努力“接住”由此带来的伴生性旅游消费。在影剧院、音乐厅打造“常驻型”经典剧目,开设相关的研学教育项目,为游客提供丰富的文化体验。
打造夜经济文化地标。完善灯光设施、夜间标识、亮化工程等配套设施,延长公共交通夜间运营时间,提升各类交通方式夜间接驳效率。完善风险防范预案,打造本质安全型文化消费夜经济模式。在夜间文化经济区域内构建多元化业态布局,为游客提供除白天观光之外的独特休闲体验。统筹夜演、夜展、夜娱、夜餐等夜经济业态融合发展,构建更加多元化、综合性的夜间文化消费场景。在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因地制宜打造夜间旅游主题街区、主题园区,营造沉浸式参与感强的嘉年华游乐业态。创编仪式感强的国潮演艺节目,满足游客夜间打卡体验需求,提高夜间文旅消费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
聚焦扩大国内外旅游市场知名度,充分运用社交媒体传播推介我省文化地标旅游魅力。“先知后游”是旅游行为发生的内在规律,发挥政府、媒体、网络达人、公众多元力量,整合协同各方传播资源,以不同视角利用新媒体平台塑造城市文旅地标的网络热度和传播力。围绕文化地标策划city walk等新兴旅游方式,通过抖音、小红书等社交平台分享,实现文旅流量与留量的双丰收。充分借力来晋旅游及开展商务交流的国外人士的旅行经历及其在社交平台推送的山西文化旅游体验,面向特定国家和地区精准宣传和推介,提高山西文化地标在海外社交媒体曝光率、感知度和知名度,资助和推出以我省城市文化地标为背景的影视剧拍摄和传播。响应国家有关部门发起的“跟着微短剧去旅行”创作计划,推出更多具有山西魅力的文旅融合精品短剧。借鉴地域特色歌曲带火城市地标的经验,资助创作展示我省城市文化地标魅力的音乐作品,吸引粉丝循迹打卡。
聚焦服务能力整体跃升,完善旅游设施和公共服务,实现文化地标游与其他文旅业态多赢。回归文化体验、文化消费的旅游属性,围绕“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完善文化地标旅游体验的业态创新和便捷化。要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健全地铁、旅游厕所、公共服务空间等旅游设施体系,完善旅游公共服务,确保游客能够舒适便捷地参观游览文化地标。顺应游客需求分众化、专业化的趋势,实施导游专业解说培训工程。征集导游志愿队伍,以专业讲解服务传播山西文化地标等优质文旅资源和良好口碑。
文旅、市场监管、道路交通、城市综合执法等部门做好常态化监管与服务,妥善解决游客合理诉求,提升游客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发挥文物大省和文化遗产大省的资源优势,创设全省知名文化地标主题游联动线路。推动文化地标与城市其他旅游景点、商业中心等形成联动效应。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国际上其他历史文化名城、著名文化地标(机构)开展合作,共同举办文化活动等,提升我省文旅地标在国际旅游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作者单位:山西省财政税务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