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存师 李星星
经济活动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活动,渗透于人们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作为反映经济活动动态、趋势的经济新闻报道,历来受到广大受众的广泛关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如何立足自身优势,通过创新理念、方式和手段,进一步增强经济新闻的实效性,是需要认真分析研究的重要课题。本文从经济新闻报道增强实效性的现实要义、方法新探以及需要处理的关系等维度展开论述。
一、经济报道增强实效性的重要意义
长期以来,由于审视角度不同,对于经济新闻报道概念的说法是多种多样的。但从本质上来说,经济新闻报道就是对最新发生的、具有新闻价值的经济活动或经济事实的报道,这些活动或事实包括经济建设、经济政策、经济生活等。报道的体裁涉及经济消息、通讯、评论、调查报告等,主要目的是传播经济信息,提升民众对经济发展状态的了解程度。基于此,深度经济报道具备实效性强、专业性强、政策指导性强、实用性强等诸多特点。
从传统意义上讲,经济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一般是指经济新闻报道必须迅速及时,以最快速度将最新发生的事件传递给公众,确保经济新闻的新鲜度、及时性,而经济报道的实际效果,即是经济新闻报道对经济工作的参考、借鉴、引领和推动作用。
基于此,增强经济新闻报道实效性能够吸引广大受众及时关注经济热点事件,增强对读者的吸引力,从而提升媒体的核心竞争力,促进媒体行业良性运转,达到提升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的要求。
二、经济报道增强实效性的具体方法
聚焦“国之大者”。“国之大者”内涵丰富,是事关国计民生的国家大事。对经济新闻工作者来说,只有通过强化政治意识、提高思想站位、筑牢大局观念、拓展视野广度、坚持辩证思维等方法,才能让经济新闻报道的重要性得以彰显。与此同时,好的经济新闻报道不仅需要“承上”,贯彻党和国家的相关方针政策,更要接地气,实现“启下”的作用。比如,2018年运城日报社推出的深度报道《山西省永济市——融合种粮,培育粮食生产新动能》被《人民日报·新农村周刊》在头条位置醒目刊发,同时被人民网在首页头条区重点推送,影响力排名位居全网第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此报道之所以能产生重要影响力,与记者对国家重大经济政策走向、动态的关注密不可分。
把握“萌芽状态”。敢发“第一声”,也可以说是要超前敏感、提前预知。马克思主义认为,事物都是处于发展变化状态的,而发展变化都是由多种多样的因素决定的。经济新闻工作者通过深入探索经济事件发展过程、研究经济事件发展变化规律,就有可能对正在萌芽、发展,甚至有可能萌芽、发展的经济事件进行超前性报道,从而正确引导舆论。对于“第一”,要心热头冷,善于从全局、本质、党性高度,科学研判,审慎对待,把握好时度效,让敏感题材的经济报道产生正向效应,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比如,运城日报社推出的报道《招商引智典型案例——海尔接手“第一医院”之后》,记者以高度的敏感性将招商引资的内涵拓展至“引资、引智、引制”等多种方式,透视运城第一医院被海尔集团盈康医疗收购前后的变化,为运城市医疗行业的健康发展和迭代升级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刷新“生硬面孔”。经济新闻具有较高的理论性和专业性,如果表述方式过于死板,就会缺乏趣味性和对读者的吸引力。在确保经济新闻报道严谨、理性、专业性强的前提下,让枯燥刻板的报道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对新闻价值的实现同样至关重要。一是可以使用更加故事性、文学化的表达方式,在报道中将采访对象的经历、故事、思想等融入进去,辅以通俗化、灵活化、多样化的叙述风格,甚至可以适当采用一些网络流行语,让报道变得有血有肉。二是可以采用评论类报道,评论式的经济新闻报道更能吸引读者眼球,引发读者思考,提升读者对报道的重视程度。
三、经济报道增强实效性需要处理好几个关系
要处理好报道新意与报道深度的关系。从宏观来看,当前经济环境复杂多变,各种可预见不可预见因素叠加出现。我国经济在“稳”的基础上高质量发展,经济发展潜力大、韧性强,这对经济新闻报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需要更加关注国内外环境、政策解读、市场动态等方面,需要不断拓展报道的深度和广度;从微观来看,新媒体快速发展的当下,传统媒体尤其是纸媒的经济新闻报道更应该从传统思路中走出来,以改革创新去适应环境,以更高的创新性、可读性、可看性去吸引读者的目光,这必然要求经济新闻报道要更好地处理报道新意和报道深度之间的关系。
运城日报社推出的《大河之歌》系列通讯报道,可以说在这方面作出了生动实践。《大河之歌》聚焦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建设这一主题,以《大河之“春”》《大河之“美”》《大河之“融”》《大河之“光”》《大河之“新”》《大河之“绿”》《大河之“福”》等深度报道,记录了运城围绕“五条绿色走廊”采取的政治、生态等高质量发展相关举措,全面展现了运城市委、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干部群众踔厉奋发的昂扬风貌。报道中既有鲜活生动的故事,又有趣味性的场景,并兼具丰富专业的经济新闻知识,受到社会各界充分肯定和广泛认可。2022年,运城日报社出版《大河之歌》一书,并多次加印,对宣传运城、指导工作持续发挥了重要作用。
要处理好报道针对性与感染力的关系。经济新闻报道需要有针对性,也需要有感染力,这就要求新闻工作者在深入研究经济新闻宣传特点和规律的基础上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通过真实感人的典型人物报道去感染、激励、引导受众,这是增强经济新闻报道感染力的一个有效方法。比如,运城日报社持续关注退役军人柳永忠的典型事例,从柳永忠退役后艰苦创业、谋划“企业+产业+扶贫”模式、尊崇军人、帮扶战友、助力当地经济发展进行持续跟踪报道,将一个鲜活生动的模范人物形象展现在读者面前,也推动当地将柳永忠作为典型进行学习推广。
要处理好报道传播“硬指标”与“软指标”的关系。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如何,需要具体的指标来衡量。经济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不仅需要阅读量、转发量、评论量等可量化的“硬指标”来衡量其社会影响力和受众反馈,更需要一些看不见的“软指标”来判断其潜在的影响力。这些软指标可能是引发了地方政府部门的重视、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指导抑或是给读者带来了反思,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这两类指标都要高度重视。比如,去年8月28日在第三届山西(夏县)卫夫人书法艺术节成功举行之际,运城日报社推出的通讯报道《人文经济 重振夏都》,聚焦文化与经济之间的辩证关系,从人文经济学的角度去分析夏县文化与经济、传统与现代、创新与创造的融合、聚合、结合。报道一经发出,就受到夏县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将此作为全县工作经验总结进行参考学习,为该县工作发挥了有力的参谋助手作用。
总之,实效性是对经济报道传播效果提出的要求,增强经济新闻报道实效性对读者、媒体、新闻行业意义重大。本文从具体方法和需要处理的关系等方面入手,对增强经济新闻报道实效性进行了探析,期望能给今后的经济新闻报道工作产生有益帮助。(作者单位:运城日报社)